大河网

智能产线,“擀”出超宽幅汽车钢

2025-01-27人民日报

2150毫米超宽幅汽车钢正在生产。

本钢集团党委宣传部供图

2280毫米冷轧板生产线。

本报记者  胡婧怡摄

  本报记者  胡婧怡

  辊轮高速旋转,轧机轰鸣作响,银色钢板宛如蛟龙,在生产线上飞驰穿梭,在3300吨的压力作用下,被冲压成2150毫米宽、0.8毫米厚的超宽幅汽车钢……在辽宁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车间,世界最宽幅的冷轧板生产线生产出的超宽幅汽车钢,将用于制作汽车的侧围、顶盖等表面部件。

  1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本溪,考察了鞍钢集团所属的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总书记在企业集控中心察看集控智能系统运行,在车间了解冷轧工序、技术创新、产品性能,并亲切看望劳动模范、青年技术骨干、一线职工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像鞍钢这样的国有大企业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

  智能产线像擀饺子皮一样“擀”出超宽幅汽车钢,看似丝滑的过程,凝结了厂里职工数年心血。第三冷轧厂生产作业区作业长顾忠帅经历了这些年钢铁行业的深度调整。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材钢等“大路货”订单下滑严重。“曾经一段时间,因为订单不足,生产线开不起来,停机的时间就变多了。”顾忠帅回忆。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面对困难,这家百余岁的老钢企没有停滞不前。当时,有家生产面包车的客户来问:“能不能用一张板解决顶盖的问题?”再多问几家客户,厂里发现,汽车厂追求安全性与轻量化,如果用一张超宽幅钢板就能达到两张钢板焊接后才能达到的宽度,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看同行,其他钢厂还没有涉猎这么宽幅的汽车钢,这既意味着市场有空白、产品有潜力,也意味着研发要闯“无人区”。

  好在厂里建设产线时,坚持了高标准,为应对汽车钢的发展需求留出了空间。“我们的轧辊长度达2280毫米,从生产条件上,是可以实现的。”顾忠帅说。

  但是,钢板的宽幅越大,对钢板板形、平直度的控制就越困难,对轧制设备、工艺、速度和控制模型的要求也就越高。“一开始,生产线虽然能轧制2150毫米超宽幅汽车钢,但产品合格率一直提不上来。生产过程中,由于钢板变形,轧机时常被卡住,产品综合效益并不高。”顾忠帅说。

  顾忠帅与技术专家、生产骨干组成5人小组,开展集中攻关。钢板变形、卡住轧机,就用电动剪剪断抠出来,然后赶紧分析数据、总结经验、重新调整。“会气馁吗?顾不上。因为没有现成的数据参考,可以说我们的数据就是从无数次失败中积累起来的。”顾忠帅说,“只有做别人家做不了的,我们才能赢得生存空间。”经过半年的反复摸索、调试参数、优化工艺,厂里终于解决了2150毫米超宽幅汽车钢稳定生产的问题。

  2023年,顾忠帅的工作迎来一个大变化——第三冷轧厂集控中心投入使用。以前分布在4个机组、28个点位的操作人员和控制功能全部集中在了一间屋内。数十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生产线的工艺参数、检测数据,生产现场的监控图像、设备运行状态等。对于一线工人来说,远离了生产线的轰鸣,工作环境变好了;管理的工段变多了,工作强度却下降了。

  “有了‘智慧大脑’,各工序、各层级的数据准确协同共享,解决生产异常的效率大大提高。”顾忠帅说,“以前参数要靠经验调整,现在大数据智能模型控制,钢板的厚度精度公差可控制在±0.02毫米内。以前设备故障要停机抢修,现在可以实时监测,对设备进行预防维修。”

  2024年,顾忠帅利用产线的智能化优势,新建了一个控制模型:以前轧机的5个机架要分步完成轧制,现在通过大数据计算协同,实现同时轧制,20分钟的工序缩短到5分钟。

  “世界上可生产2150毫米超宽幅汽车钢的企业屈指可数。随着家庭乘用车、多功能乘用车市场需求增加,近年来,我们的超宽幅汽车钢订单每年增长30%左右。”顾忠帅说。

  智能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产线的劳动生产率提高65%,产量提升25%,产品合格率提高10%以上。

  数字赋能也推动了生产的绿色化转型:通过实时分析现场生产数据,可以指导并实现对生产所需的煤气、风、水、电等能源的优化和合理利用;实时监测轧辊运行状态,在轧机内有带钢的情况下也可进行自动、快速的换辊作业,有效促进轧辊的循环使用,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产线能源消耗降低30%。

  超宽幅汽车钢的研发故事,是本钢不断创新发展的缩影。科技研发投入提升46.57%;“人工智能+”行动累计投入14.6亿元,钢铁产业“智慧指数”提升31.7%;投入110亿元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52项,碳排放强度下降9%……一组鞍钢重组本钢后的数据表明,本钢向高端跃升、向智能升级、向绿色迈进的步伐坚定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出“新赛道”。

  顾忠帅回想20年前刚到本钢工作时的场景:汽车板只是产品之一,产量不大,钢板强度几乎都在350兆帕以下。而现在,仅第三冷轧厂汽车板生产比例就超过70%,钢板强度最高可达1180兆帕。

  “再过半年左右,我们的集控中心将与前道热轧工序连接,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升。”顾忠帅满怀信心和期待,“未来的本钢,一定会焕发新活力!”

  版式设计:蔡华伟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