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豫知时节丨非遗般的春节
大河网讯 春节是刻在中国人心里的仪式感,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首个“非遗版”春节即将亮相。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南各地,看看与春节有关的“非遗”,感受这“非遗般”的春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是年画,也是画年”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绕着跑。”过年贴年画,是中国人的传统年俗,当年画贴在门窗、墙壁上的时候,年就来了。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自汉唐壁画艺术,由桃符演变而来,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它兴于宋朝,盛于明清,融合了绘画、木雕、砖雕等多种艺术特点,线条粗犷奔放,构图饱满匀称,色彩浑厚强烈,乡土韵味浓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农耕时代的原生态艺术。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年画,祈福纳祥、驱邪避灾,也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的美好愿望。
浚县庙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咚咚锵,咚咚锵!庙会声是永不缺席的‘春节氛围组’”
浚县庙会又称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河南省浚县的传统年俗活动,为“华北地区四大庙会”之一。庙会会期为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以舞龙、舞狮、高跷、背阁、抬阁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表演享誉八方。
庙会时间长、规模大,其中最隆重的当数社火表演。一大早,几十支社火表演队伍便浩浩荡荡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排列于县城宽阔的几条大街,绵延近十里,犹如一条波浪滚滚的彩色长河,“汹涌澎湃”地舞动起来。
南阳烙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笔,都藏着对新一年的期许”
南阳烙画,是我国烙画的代表流派,也被称为烙花、烫画、火笔画。它是根据炭化原理,以高温烙具在可炭化材料上勾勒烘烫,呈现自然的淡黄、中黄、棕、黑等变化,达到近似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笔墨效果。
在南阳市,许多居民把烙画当作生活装饰品。用一套烙画筷子,放一件烙画摆件或挂一幅丝绢套色烙画,充盈着浓浓的文化艺术氛围,温馨而浪漫。
平顶山皮影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寸之间,光影交错,大圣的‘偶像’含金量还在持续上升”
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始于西汉,盛于清朝,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于民间、游走于乡里,每逢喜庆之日便搭台唱戏,是千百年间皮影戏班不变的传统。
在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由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平顶山皮影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精髓,还在创编和表演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意。
淮阳布老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更适合河南宝宝体质的新年玩具”
在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古庙会上,布老虎是一件标志性的民间艺术品。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与虎图腾崇拜有关。布老虎不仅是后人对人祖伏羲和女娲的怀念与敬仰的象征,还演变成为一种祈福避灾的吉祥物,流传至今。
淮滨泥叫吹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穿越千年的泥塑伴手礼,带娃不愁了”
淮滨泥叫吹,俗名“小叫吹”,属于陶哨,泥玩具,它起始自淮滨县域五千年龙山文化遗址地,这种泥塑形式与当地庙会紧紧联系在一起,艺人们在庙会上出售泥塑,老百姓在泥塑中祈求吉祥、幸福,以泥塑换取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制作的一种艺术品。
制作淮滨泥叫吹的泥土取自淮河沿岸冲积平原,土质细腻,黏合性高,不开裂。以十二生肖动物为主,人物为辅,个头有大有小,生动传神,个个都能吹响。
孟津剪纸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剪,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十指翻飞,不出两三分钟,一张栩栩如生的剪纸小像便跃然眼前。
在孟津方言中,剪纸被称作“铰花”。窗花、墙花、脸盆花……逢年过节,大家便会聚在一起,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和喜字,贴在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那叫一个喜庆。
商丘鱼灯 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鱼灯亮了,新年就到了”
商丘的非遗鱼灯是中国传统民俗舞蹈的重要道具之一,外形酷似鲤鱼,全长1.2米,直径约40至50厘米。鱼灯由竹篾绑扎,用白纸糊制,分为鱼头、鱼身和鱼尾三部分,每部分都可以灵活转动。
鱼灯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从造型设计到龙骨扎制、丝绢绷糊,再到整体图案的设计绘制、组装和配饰的制作,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由于工序复杂、手工制作,制作一盏鱼灯需要二十多天的时间。
胡氏面塑 濮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从‘豫’见你,河南人有了咱自己的非遗手办”
“胡氏面塑”的面团是用小麦特精粉和糯米粉、面塑专用配置剂、丙三醇等蒸制而成。除了常用面塑工具,另外还要准备竹签、钳子、铁丝(铜丝)、胶带等材料。先做人的头部,填充身体,最后穿衣,这样活灵活现的面人就捏塑完成了。
除了传统的仕女、关公、财神等人物塑像和十二生肖动物,还可以制作历史名人塑像,时尚元素摆件,可爱卡通造型的人物、动物、物件等等。
春节期间,带一套面塑手办回去,绝对是特别的新春礼物。(朱丽文 董蕾)
编辑:张龙(小)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