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地过大年丨老厂正更新
1月28日除夕当天,在郑州国棉三、四、五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一期)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正争分夺秒抢工期。 何玉华 冯光宇 摄
□本报记者 王绿扬
如果一座城市有记忆,那棉纺路一定是郑州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月28日正值除夕,当新年的喜庆气氛弥漫在大街小巷,位于棉纺西路南侧的郑州国棉三、四、五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一期)施工现场仍是一派忙碌景象。这个春节,共有150余名工人坚守在项目一线,抢工期、抢进度,与红火的新年氛围相互呼应,以火热的建设场景迎接蛇年“开门红”。
“这个项目是河南省重点项目、郑州市一类民生工程,改造对象主要是厂区内这22栋最具代表性的苏式建筑,改造总面积约5.87万平方米。根据规划,这里将被打造成为集文化综合展示、深度体验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创新地标。”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俊杰介绍,按照合同要求,今年5月1日项目就要部分开园,目前11栋楼已完成主体封顶,但由于施工难度较大,想要如期完工,压力依然不小。“必须争分夺秒、加紧施工,春节‘不打烊’。”
记者在现场看到,汽车吊挥舞着“长臂”,正在浇筑混凝土;绑扎钢筋的工人手法娴熟,一根根钢筋在他们手中被精准地固定成型;粉刷工人在建筑外墙精雕细琢,悉心修复着每一块砖瓦。
工地北侧的一栋灰砖红顶苏式建筑,从外面看,似乎与原有建筑风格并无二致,然而内部贯通的宽敞明亮空间彰显着它已焕然新生。“改造时,我们坚持‘修旧如故、补新如故、新建融故’,通过构建三维BIM模型,将外立面加固并最大限度保持原样,内墙全部拆除,并在室内新增结构框架,保留大家记忆中的三厂样貌,同时做到功能焕新。”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夏剑说。
“电焊作业要及时清理焊渣,高空作业要系好安全带……”29岁的项目安全员郭壮穿梭在各个作业区域,紧盯施工细节,不停向工人叮嘱着安全注意事项。“我没成家,听说春节不停工,就主动要求留守,父母也很支持我的决定。”郭壮紧了紧安全帽说,“施工安全是第一位的,项目已到了冲刺的关键阶段,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
木工师傅李金龙干了半辈子,今年头一次不在新乡老家过年。儿子正在韩国读研究生,一周前放假回国,父子俩只在工地上匆匆见了一面,短暂团聚后就又分别了。
“已经两个多月没回家了,过年不回去就往家里多寄些钱,让家人置办年货,过个好年。”想起家乡的老母亲和妻儿,李金龙有些动情:“咋能不想家呢?但是咱也知道工期紧,过年大家都回家了,工程进度就保证不了,总要有人留下。”
“大家快来吃饺子、领礼包!”晚上6点多,随着一声吆喝,一盘盘冒着热气的饺子接连被端上了桌,一个个慰问礼包被发放到工人们手中,工程部的板房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咱拍个合影吧!”郭壮举起了手机。镜头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眼中写满了对新年的期待。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