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央媒看河南 | 博物馆迎来“贪吃蛇”

2025-02-09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9日电题:博物馆迎来“贪吃蛇”

  新华网记者 彭纯 许艺颍

  去博物馆正在成为春节假期的“标配”之一。春节期间,全国多个博物馆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排着长队的游客。在无人机视角下,超长的队伍缓缓移动,宛如“贪吃蛇”的游戏画面,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河南博物院前排队的观众们。新华网 许艺颍 摄

  博物馆里过春节

  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迎来参观热潮。队伍中,既有亲子家庭,也有年轻人和银发族。“以为春节人少,没想到排了四十分钟了还没进去。”在入口处,一位从北京专程赶来的游客说道。

  观众们在河南博物院观赏莲鹤方壶。新华网 许艺颍摄

  与此同时,北京汽车博物馆内也热闹非凡。一群孩子在“乐学汽博”研学活动的现场,兴致勃勃地回答科普老师的问题。来自大庆的11岁男孩对汽车知识了如指掌,对答如流。他的父亲自豪地说:“孩子从小就痴迷于汽车,这次特意带他来博物馆,就是为了圆他的一个梦想。”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听科普老师讲解的孩子们。(北京汽车博物馆供图)

  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2.84%。春节去博物馆正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有游客感叹道:“博物馆里的年味,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新时尚。”

  进阶的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什么?除了文物,这里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数字技术,以及充满创意特色的文创产品。

  在河南博物院,观众购买XR唐宫夜宴体验票即可穿越至唐朝的洛阳城,沉浸式体验那时的南市酒肆、洛河水岸、应天门等10个场景的超100个古建景观。

  孩子们在河南博物院听讲解。新华网 许艺颍摄

  “这40分钟的体验真的太值得了!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震撼’!”来自南阳的李女士在体验结束后,难掩激动之情。

  通过数字技术,那些沉睡于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碎片被重新唤醒,以生动鲜活、直观可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曾经只能靠古籍文献的描述来想象的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历史文化知识也变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道来。

  顾客正在河南博物院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网 许艺颍摄

  了解完历史还能购买文创产品,换一种方式将“文物”带回家。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博物馆文创”,有超93万条笔记。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故宫的猫咪盲盒、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雪糕……一货难求!网友调侃道:“以前逛博物馆费腿,现在‘费钱’。”

  在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毛绒玩具成为爆款,能发光的莲花灯冰箱贴、玉葫芦发卡、网红小狗玩偶也深受游客们的喜爱。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我们深入社交媒体调研了很多在网络上讨论度高的文物,让文创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还推出了将文物元素织入现代剪裁的汉服品牌“华服来潮”,并作为“中国文创出海”代表之一,于1月10日至11日亮相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新春大集,吸引众多外国友人试穿拍照。

  连接过去、现代与未来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乐学汽博”研学活动自2024年暑假至年底已吸引超2500人参与。孩子们不仅亲眼见证了汽车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如今智能化、环保化发展的历程,还体验了模拟驾驶、手工制作等环节,沉浸式体验科技进步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北京汽车博物馆供图)

  宣传专员梁佳馨介绍,北京汽车博物馆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既有知识深度,又有游戏趣味。而这种“玩中学”的模式,正是博物馆教育转型的缩影——2023年我国6833家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38万余场,相当于每天为观众带来超1000场知识盛宴。

  从清晨排队的观众到文创产品的热销,从XR展厅的惊叹到研学课堂的欢笑,这些鲜活场景正是中国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观众们在河南博物院观赏“妇好”鸮尊。新华网 许艺颍摄

  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创新中心主任韩国河说:“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正以其多元且富有活力的方式与现代生活融合,不仅深入挖掘和展示了传统文化,还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博物馆的全方位变革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

  新春的博物馆里,涌动的不仅是人流,更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从“考古盲盒”掀起的全民探秘热,到研学活动点燃的知识火种,再到线上云展览,博物馆正在书写新的时代叙事。

编辑:路娇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