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视点丨郑州,一座“青爱的城”!三年引留大学生超67万人,城市年轻指数居全国第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王冰珂
“三年累计来郑留郑大学生超67万人。”2月8日,郑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25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这一数字格外引人注目。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汇聚而来,造就了一座城的“年轻力”。在网络上,郑州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少年老城”。这个有着36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目前实际居住人口1430万人,平均年龄34.7岁,城市年轻力指数居全国第五;在校大学生总数超146万人,位居全国第二。
“年轻力指数”是评价城市前景与活力的重要指标。活力郑州、青春郑州,直观体现在一个个追求理想、不懈奋斗的个体身上。
“郑州有干事成事的平台,省医学医科院就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地方,汇集了一群有志青年,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去年,“90后”北京姑娘吴建受聘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眼科研究所研究员;半年后,她所在的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应用临床眼科大模型“伏羲慧眼”。
出生在黑龙江、长在河北、就业在河南,“90后”博士后王昊2023年落脚郑州,成为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副研究员,与团队成员一起针对氢能“制、储、用”开展全链条研究。“这里创业环境好,建有各类科创平台,人才政策、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大,配有生活、购房等各种补贴,工作上有用武之地、生活上无后顾之忧。”他坦言。
创业有平台、创新有支持、就业有保障、生活有温度、发展有预期,越来越多青年人才选择与郑州在“双向奔赴”中同成长、共发展。
近年来,郑州市以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把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打造场景、落实政策、完善服务,促进青年宜居、兴业、幸福、活力、有为“五城共建”,全面深入构建“青年之城、活力之都”。
现代城市,宜居才能宜业。数据显示,郑州市已建成42家5920个床位的青年人才驿站,提供7天免费住宿,解决来郑青年落脚“第一站”问题;累计运营6.5万套青年人才公寓,投运规模全国第一,为青年提供安居保障服务;在全国率先推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4324套,交付入住、发放不动产证全国“双第一”。
郑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青年“急难愁盼”和发展长远需求,郑州出台了涉青政策12方面130余项,帮助青年解决就业创业、住房安居、婚恋生育、育幼养老、社会融入、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困难问题,让留郑青年更有安定感、幸福感。
此外,郑州市从青年视角出发,推动“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阜民里”“磨街”等年轻态的城市更新项目,提升“青城”品质;创新“青年夜校”模式,滋养青年精神,打造“最懂年轻人”的品质生活优选地。
既要引得来、生活好,更要留得住、发展好。郑州市多次系统升级“郑聚英才计划”,制定“一事一议”引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等配套政策;实行高层次人才认定“常态化+承诺制+容缺办”,引育创新创业团队,支持优秀青年人才项目,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建设,设立100亿元青年创新基金,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持续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服务,打造青年英才荟萃之城、价值实现之地,擦亮“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环境郑”城市新形象。
人才吸引力决定城市竞争力;城市“年轻力”决定发展向新力。去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5万亿元新台阶,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跃升至第15位;引进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8家,在郑省实验室达18家,龙头企业产业研究院达17家,建成各类研发中心5890家;新增各类经营主体12.75万户,总数突破210万户……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不断提升,郑州对青年人才的渴望也愈加强烈。
“郑”好需要你,未来皆可期。郑州,正在成为一座“青爱的城”。(摄影 聂冬晗)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