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变化 悟思想丨白天鹅落脚的地方
图为近日拍摄到的大天鹅在三门峡越冬的场景。 王雪红 王宏伟 摄
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2月9日,记者走进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群结队的白天鹅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游弋着,它们时而踩水振翅高飞,时而从远处盘旋而落,优美的身姿吸引着摄影师的眼睛和镜头。
在苍龙湖旁边的黑天鹅观赏区,两窝刚孵化出的黑天鹅宝宝,正在亲鸟带领下,在冰面上小心行走,一步一趔趄的萌态,吸引游客驻足赞叹。
与苍龙湖一路之隔,就是宽阔清澈的母亲河——黄河。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蓝图。
地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1957年随着三门峡大坝建设而设立的三门峡市,因坝而生、因河而兴。近年来,三门峡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着力小秦岭保护,坚定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构建“1+6+N”政策规划体系。制定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完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6个实施方案,出台30余项配套政策。
实施“十百千万亿”保护治理工程。“十”:通过“四乱”治理,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治理小流域127条,实现境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清水入黄”。“百”:投资40亿元,建成集安澜保障、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休闲旅游于一体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辐射带动26个乡镇、300多个村庄、近24万名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同时,贯通沿线43个景区,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千”:持续开展国土绿化,造林80万亩,森林抚育88万亩,打造了“千里城市绿廊”。“万”:推动万亩矿山生态修复,累计修复矿山12.45万亩。“亿”:探索大坝库区28亿立方米淤积泥沙综合利用。
全面打赢小秦岭生态修复治理攻坚战。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倒逼转型,关停封堵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使380平方公里的小秦岭生态得以全面修复,相关经验被自然资源部推荐入选联合国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被中央宣传部确定为高质量发展典范。
“每年冬季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数量为1.6万只左右,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仅在天鹅湖湿地公园越冬的大天鹅最多时就达5000余只,也是全国大天鹅最集中的区域。”三门峡黄河天鹅湖湿地保护中心主任石线伟介绍,三门峡市人大于2017年通过《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为更好地开展白天鹅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诗人舒婷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白天鹅落脚的地方,是我们心中光明的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门峡将描绘出更加美丽的黄河新画卷。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