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外国友人玩转中国曲艺“派对”
2月10日,国际友人在马街书会上体验中国民俗。范晓恒 摄
河南日报记者 童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张新行 赵端阳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在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自元代延续至今已有700余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民间曲艺盛会。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以天作幕、地为台,汇聚了河南坠子、三弦书、大鼓书等十余种传统说唱艺术。来自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千余名艺人,在麦田里用乡音乡韵演绎着中华曲艺的千年文脉。熙攘人群中,来自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国际友人穿梭观摩,寻找这场民间盛会绵延不绝的秘密。
“这绝对是中国的Livehouse,氛围堪比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每隔两三米就是一个舞台,扯起条幅就能开唱。”俄罗斯友人艾文边走边看,对一个个小摊位充满了好奇。当她看到一位手拿两片半月状铁片演奏的老人时,不禁发出“三连问”:“您练这个有多久了?这两个铁片就能演奏出乐曲?这也是乐器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鼓书(鼓儿哼)代表性传承人叶子立解释道:“这是大鼓书,又称鼓儿哼,我手中的伴奏乐器便是这小鼓和两片犁铧。”当得知叶子立已经连续50年参加马街书会,艾文十分佩服:“从您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
像叶子立这样来赶会的艺人还有很多,那么这小小的村庄如何接待这么多艺人?俄罗斯友人尤莉亚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演出现场,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而马街村72岁老人张满堂的家,就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再多艺人都不用担心没地方住!周围村庄的百姓都会热情地接待他们。”张满堂说。自2004年起,他自建“艺人之家”,每年都为前来参加马街书会的艺人提供免费食宿。从记事起,他就亲眼见证了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热爱。“这就像俄罗斯的桦树皮雕刻艺术,需要所有人共同守护,才能传承更久。”尤莉亚说。
“快看!还有中学生在表演!”来自格鲁吉亚的李雅指着眼前手拿铰子(小铜钹)表演的少年兴奋地说。
“我叫郭润家,今年15岁了,是平调三弦书的传承人。这是我第三次来马街书会表演。”面对李雅的提问,郭润家略带腼腆地回答。李雅尝试模仿郭润家的动作,但不一会儿就手忙脚乱起来,“这比我学中文还要困难”。谈及为何要坚持来马街书会,郭润家说:“来马街书会不仅是为了展示才艺,更重要的是想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走得更远、传得更广。”
麦田里,还有许多像郭润家这样朝气蓬勃的青涩面庞。在老艺人铜钹清脆的击节声中,他们以自信而又坚定的姿态迎接观众的目光。这些让李雅突然明白,那些在田间垄上自然生长的艺术灵光,那些让白发老者与垂髫孩童共同开怀的动人场景,正是马街书会穿越700余年烟尘依然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新闻1+1
河南大学生 马街书会初舞台
河南日报记者 樊雪婧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宝丰县马街村,马街书会如期而至。来自郑州工商学院的6名大学生打响手中的简板,随之而来的是独具特色的河南坠子。听众纷纷聚拢,摊位瞬间被热情的人潮所包围。这是我省高校学子首次登上马街书会。
“枝儿壮、棉桃大,白生生的满地花……”一曲《摘棉花》唱毕,听着现场几番掌声雷动,郑州工商学院音乐表演专业24级专升本学生周兆迪满心激动:“全国各地曲艺艺术家同台表演,不同地域文化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尤其是能登台把我喜欢的河南坠子唱给大家听,特别骄傲。”
出生在南阳的周兆迪听着大调曲长大,从小对传统曲艺感兴趣。高考时,便报考了曲艺专业,学习河南坠子和河洛大鼓。几个月前,听说今年能去马街书会表演,她和同学们便早早开始准备了。选曲、练习、排练,一下课大家就往练习室跑。
最让周兆迪感动的是现场发生的一段小插曲。“正式表演前一天去彩排,一位70多岁拄着拐杖的老爷爷,看我们穿着表演服便过来问我们,说这么小年纪就会唱戏,年轻人唱戏的不多了,还特意问了我们表演的摊位和时间。”周兆迪说,第二天演出时,她真的看到了那位老爷爷,在人群中一个劲儿给他们鼓掌,心里挺感动的。
小小的感动在周兆迪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她希望考取曲艺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现场听众有老人也有孩子,戏曲不分年龄,特色的曲艺文化应该由我们这些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和喜欢。”
郑州工商学院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雷红薇告诉记者,此次参演的是宝丰县法治宣传书场,学院共组织了7个节目,由7名学生和3名教师参演。表演剧目既有经典曲目《摘棉花》《看花灯》等,也有师生们根据普法宣传主题进行创新编排的曲目,如《偷石榴》《法律援助惠民心》。
“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点在于青年人,我们一直在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曲艺文化与高校教育相结合。”雷红薇说,学校通过搭建曲艺戏剧节实践联盟基地等产教融合方式,将曲艺创新融入教育教学中,既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后备力量,也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空间。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