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丨农历新年的首个月圆之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韶华
赏月、舞狮、猜灯谜……马上就到春节年俗中的最后一个节令——元宵节了。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那么,在甲骨文中“元”有何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说文解字》中记载:“元,始也。从一从兀。”
甲骨文里的“元” ,像人而突出其头部之形。上面的短横是饰笔,无意义。“元”字本义是人头。
《尔雅·释诂下》说:“元,首也。”“元”字最初的意思其实就是“头”“脑袋”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句;《孟子·滕文公下》有“勇士不忘丧其元”句,这里的“元”用的都是本义。
在金文和篆文中,继续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儿”。在古文字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整体的起始;“原”是“源”的本字,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
南宋诗人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用得非常贴切准确。
著名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容庚在《金文编》中,引用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高景成的话:“乃元字初文,与兀为一字。”意思就是最早的“元”与“兀”是一个字。
古文字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讲师闫华介绍,甲骨文中“元”和“天”字构形相似,仅仅是以人正面而立与侧面而立的不同来区别。“天”是一横下正面而立的人形而突出强调其头部,以示其最高处。“元”的字形演变,与“天”字是一致的,后来隶变时只是将侧立的人形变成“儿”而已。未加一横的字形隶变后就成“兀”,与“元”分立为二字。
“‘元’和‘兀’字同源,本义指人的头。头位居人体最高处,因此引申表示首要的、第一的。也用来表示天地万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元’作为头的用法后来逐渐被‘首’取代,在语言使用当中更多的是使用它的引申义。”闫华说。
“元,始也,有第一、开始之意,所以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元月的第一天就是春节;宵,为夜,正月十五之夜为农历新年首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从古至今,元宵节就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情愫,如家家团圆、美满和谐等。”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学者袁勇说。
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国人历来重首尚新,各地元宵节的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民俗活动,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
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较有影响的是说其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因此如果从西汉时期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2000多年。自汉代“太初历”制定颁行后,正月十五就被确定为重大节日。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而元宵节的天数,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变化,明代的10天,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因为美好所以充满诗意,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借元宵之名抒发情愫,更是诞生了不少佳作。例如欧阳修感伤“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苏味道笔下洛阳城一片繁华,正可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