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村”为何爱学习 “村晚”揭开了“谜底”
2024年“金榜题名”的大学生、研究生给父母戴红花 受访者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晓妍 见习记者 李刘洋
自2006年起,河南安阳内黄县石盘屯乡的大理村,每年大年初八都会举办“大学生助教报告会”,20年来这个传统成了“村晚”。
助教报告会由身残志坚的何志文发起,他是村子里第一位研究生。“我们村以学习为荣。”
这里95%以上青年受到大学及以上教育,共有300余名学子考上大学、硕士、博士。因为人才辈出,大理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我们村以学习为荣”
2025年2月5日,大年初八,大理村的大学生助教报告会正在进行,这是村里坚持20年的传统。
今年的报告会上,村里刚考上华东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刘国栋,分享了他的学习方法与经验。第一次上台,他有些紧张,“我从小就听村里的助教报告会,看着台上分享的哥哥姐姐们很厉害,激励我刻苦学习,能像他们一样考上大学,考上更好的大学”。
刘国栋讲述,大理村的家长们尤其重视教育,孩子考上好大学是整个家的希望,村里学习风气也浓厚,像他一样的学子比比皆是,“我们村以学习为荣”。
据统计,2024年大理村共有17名学子考上大学和研究生,此外,还有15名学生顺利考入高中及中专。
有村民把每年一次的助教报告会叫作“村晚”:大学生分享后,幼儿园、小学的学生还会进行《少年中国说》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汇演。村里学子踊跃参与,村民和家长热情高涨。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助教会,激发了俺村学生刻苦读书、立志成才的信心,激发了家长为了孩子成才辛勤打工的干劲,营造了村庄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的文化氛围。”谈及大学生助教报告会的益处,村民刘俊生说。
村里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刘纪伟,曾在2006年第一届大学生助教报告会上上台分享,回忆起20年前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助教报告会既是对台上学生的肯定,也能影响村里一代代学生,整个村形成重视教育的风气,能更好帮助学生迎接光明未来。”
身残志坚的他,是报告会的发起人
同刘纪伟一样,何志文也是首届上台分享经验的学生之一,更是报告会的发起人。
身残志坚的他,是“读书改变命运”的鲜活典范,更是大理村传递学习希望的“引路人”。
“小时候我因为意外左臂截肢,从此性格孤僻、自卑。在母亲的耐心劝导下,我怀着让身体越来越健康的渴望,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性格逐渐开朗。”1991年,何志文在河南省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一举夺得铅球、铁饼两项冠军。
由此,他激情迸发,立志考上大学的体育专业,“1995年,我考上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年考上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是村里第一个研究生”。
毕业后,何志文留在安阳工作,如今已有了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生活,他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读书改变命运,是我亲身证明的,我也怀着感恩的心,坚持在村里组织大学生助教报告会。用我们读书成才的经历,去激励村里弟弟妹妹刻苦读书,感恩父母,报效祖国。”
每年大年初八之前,整个大理村都忙得热火朝天。何志文忙着举办大学生助教报告会,不仅要入户统计本村当年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学生、编排节目单,还要身体力行修改发言稿、清理积雪等。
虽然累,但何志文觉得一切都值得,“如果我的付出,能让村里每年考出十多个大学生、研究生,考上十多个高中生,那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把它永远办下去,越办越好!”
考入高校后,大理村不少学子也在努力用行动反哺家乡。
2021年毕业于河南推拿职业学院的司旭茂,出身于中医世家,如今他在村里开起了诊所,治病救人。
医者仁心的他,时常在村里进行义诊,遇到家境不好的病人,还会少收或不收费用。“办助教报告会很正能量,会激励村里一代代学子勤奋学习,培养上进心,考取更好院校,更有助于为国家出一份力。”司旭茂说。
担任大理村党支部书记的何怀生,过去20年间积极举办大学生助教报告会,“农村孩子不学习难有好出路,知识改变命运,已经在很多家庭看到效果。村里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会进行一定帮扶,家家户户都特别支持办助教会,我们要把它永远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
谈及未来村里的教育规划,何志文表示将会把家里的老房子改建成“村励志教育展览馆”,把历年大学生助教报告会的文字、图片、视频保留下来,开展励志教育研学游,打造“书香大理村”。
同时,他计划动员村里的大学生每人捐一盆花,放置在村街道两旁,打造“花香大理村”,“让每一盆花都成为村里学子的故事载体,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