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摸清绿色文物“家底”,河南将对这些“老者”展开普查
嵩岳寺内的国槐树。
大河网讯(记者 刘瑞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古树是自然界的“活化石”,是绿色文物,也是游子的乡愁牵系。这些历尽沧桑的古树,散布于闹市之中,广布于乡野之上,记录着自然的年轮,见证着人世的变换。
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正式施行,让古树名木保护有法可依。根据规划,今年将启动开展第三次古树名木全国资源普查,对绿色文物的家底进行调查,同时也将首次对国有林区原始林分和自然保护区的古树进行普查。
部署丨今年将开展第三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
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长期实践上升到法规层面,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创造法治条件。
而这,正赶上十年一轮的古树名木普查的时间节点。
中牟裴度庙前的古柏树。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司长刘丽莉介绍说,《条例》要求强化分级管理,这对资源底数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通过第三次普查完善资源数据库,便于精细化管理。国家林草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普查工作方案,修订完善普查鉴定技术规范,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第三次普查,及时向社会发布普查结果。
根据介绍,和前两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不同的是,第三轮普查将首次覆盖国有林区原始林分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区域大量林木都是古树名木,届时相关部门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掌握这些区域的资源状况,以古树群形式分类加以整体保护。
对此,河南省林业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制定普查方案。方案出台后,河南省也将制定本省的普查方案。
普查丨古树年龄有多大,多种方法来判定
人口普查,需要收集姓名、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生育等信息 。古树名木普查,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郑州市绿化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郜学义说,在日常古树名木普查中,主要依据的是国家林草局制定的《古树名木普查与鉴定技术规范(试行)》。
登封嵩阳书院内的将军柏,4500岁依然根深叶茂。
以每木普查(即散生古树普查)为例,相关部门将对古树编号、地理定位、立地条件测定、生长环境、树种、测树因子、树龄、生长势、树体受损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测定或调查,同时开展图像资料采集工作。
其中,测树因子类似人的身高体重,包含树高、胸(地)围、胸(地)径、平均冠幅。生长势,可分为正常、衰弱、濒危、死亡等四种状况。
对于古树树龄测定,普查人员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定,但优先采用经济简易、安全可靠、非损伤性的方法。
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判定古树年龄:文献追踪法,是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他历史文献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推测树木年龄。
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是利用本地(本气候区)森林资源清查中同树种的树干解析资料,或利用贮木场同树种原木进行树干解析,获得年轮和直径数据,建立年轮与直径回归模型,计算和推测树木年龄。
登封山区一古树。
访谈估测法,是凭借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老人,获得口头证据,或当地古树名木专家根据周边树木年龄和生长情况,合理推测树木大致年龄。
年轮测定法,是用生长锥钻取待测树木的木芯,将木芯样本晾干、固定和打磨,通过人工或树木年轮分析仪判读树木年轮,依据年轮数目来推测树龄。
资源丨河南是古树大省,郑州古树量最多
我省是古树资源大省。
根据全国第二轮古树名木普查,全国共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122.13万株,群状古树名木386.06万株。我省共有古树名木319461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32954株,古树群777个286507株,这在全国位居前列。
济源济渎庙内的侧柏。
从地市来看,古树名木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郑州、洛阳、信阳、南阳、驻马店,其中郑州市古树名木数量达到了181872株。从分布区域来看,乡村的古树名木数量远大于城区,其中乡村散生古树名木数量31308株,城区为1646株。
近些年来,乡土树种在科学绿化中愈发重要。乡土树种是本地区天然分布的树种,或长期生长在当地的树种,因其适应性强、成本低、生态效益显著,逐渐成为科学绿化的主要选择。
散生古树,是名副其实的乡土树种,它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还具有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大河网记者从河南省林业局了解到,我省常见古树树种主要是国槐、皂荚、侧柏、银杏、柿树等。其中,散生古树排名前三位的为国槐、皂荚、侧柏,占到了总株数的半数以上。
编辑:祝萍 审核 :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