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40余载 《小白杨》的旋律为何历久弥新
阎维文
众多青年歌手登台,再度传唱《小白杨》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黄亚芳/文 时硕 张舵/图
3月27日晚,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偕20余位青年歌唱家登陆河南艺术中心,以“永远的小白杨”为主题,用一场跨越41载的声乐对话点燃中原舞台。
从经典《小白杨》的深情开篇,到豫剧《朝阳沟》的跨界新声,再到千名观众齐吼“一二三四”的震撼互动,音乐会以师生同台、多民族共唱、沉浸式互动的形式,让民族声乐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扎根年轻人心田。
“小白杨”首尾呼应演绎多民族音乐会
顶端新闻:本次音乐会以《小白杨》作为开场曲并作为主题贯穿始终,在创新演绎上有哪些突破?
阎维文:《小白杨》唱到去年是整整40周年,我们赋予它双重使命。《小白杨》是一首军旅歌曲,歌颂边防战士热爱家乡,而今天唱《小白杨》更希望热爱民族声乐的年轻人用白杨的精神去鼓励自己,像“小白杨”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民族的沃土上。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是为了纪念《小白杨》首唱40周年重新创作的新歌,叫《永远的小白杨》。一首歌唱了40年,今天仍然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我觉得除了音乐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传承。
顶端新闻:本场音乐会汇聚了众多优秀的青年歌唱家,他们的表演有何亮点?
阎维文:这次音乐会是民族声乐音乐会,把各自民族的音乐特点和歌声,通过音乐会传递给更多的听众。通过年轻人的演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中国民族声乐。
把豫剧《朝阳沟》“搬”上音乐会舞台
顶端新闻:本次音乐会在传承和创新方面有哪些突破?
阎维文:过去从事民族声乐的人更多来自田间地头,土生土长,没有那么高的学历。现在站在舞台上的这些年轻人,大多数都是从音乐附中到大学本科,再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社会发展到今天,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有非常扎实、过硬的业务技术,才能保证在舞台上演绎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
过去,某一个歌手只是擅长某一个地区的演唱,比如说“山西民歌”或者“新疆民歌”。但今天舞台上这些歌手是很全面的,无论拿到什么样的作品,都能够通过自身的技术和演唱去表达不一样的东西。
顶端新闻:将豫剧《朝阳沟》搬上本次音乐会舞台是出于何种考量?
阎维文:从事民族声乐的人,一定要向民间学习,向戏曲学习,各种不同的戏曲会对声乐有很大的帮助,对演员驾驭和把控各种音乐作品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我认为戏曲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虽然演唱上有所不同,但是学习戏曲,能让年轻人了解中国各个地方不同的音乐作品。
我们到不同的地方都会结合当地的特色剧种来演绎,比如京剧、越剧等,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去捕捉和学习,也是民族声乐“向下扎根”的实践。
邀请全场观众练声,沉浸式互动拉近台上台下距离
顶端新闻:你认为师生同台和观众互动,对于教学和整场音乐作品的设计有什么意义?
阎维文:这个音乐会我们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每到一地开场时,我会请全场观众和我一起练练声,让大家体会歌唱演员练声的环节,同时也会拉近台上台下的距离。
每到返场环节,我们总会唱《一二三四歌》,因为这个歌能够让大家从一个鼓掌的“局外人”到真正参与演出,就像练声的环节一样,最后台上台下大家一起互动,共同喊出“一二三四……”这个时候就真正是把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拉近。我过去一直在部队演出,跟战士在一起,完全是心与心的交流,今天在台上这种交流,也是和每一个地方的观众更深入的互动。
顶端新闻:这一次来到河南演出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阎维文:希望《永远的小白杨》音乐会能够在河南唱响,得到大家的认可。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我们这次来河南基本上调动了所有的主力队员,希望通过这一场音乐会给河南的父老乡亲作一个汇报。期待通过这场音乐会,让中原观众看到民族声乐的专业高度与青春活力,也倾听他们的真实反馈。
只有扎根人民,这棵“小白杨”才能常青。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