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在义乌——探访外贸出口最前线的河南力量
义乌的街头小摊上,外国客商正在采购服装商品。
义乌三挺路夜市交织出天南地北的烟火气。
“河南造”钢质表带和戒指从义乌走向海外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义乌钢质首饰加工车间,工人正聚精会神地精细加工项链。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凭借着敢吃苦、讲诚信的精神,义乌从一个内陆小城变身为“世界超市”。图为廿三里街道上义乌标志性雕塑。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是不少网红产品的聚集地,市场外向度超过70%。本版图片均由河南日报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 冉衡 摄
河南日报记者 孙静 王歌 贾永标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持续多日的美国高关税政策出现转机,外贸发展迎来新变化。
此前,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推动全球贸易进入变局。素有中国外贸“晴雨表”之称的义乌市,成为不少人观察动荡之下中国出口现状的窗口。而在这里,生活着超35万名河南人,其中约有10万人活跃在商贸一线,是义乌庞大商业群体中的重要力量。
当下,在义乌发展的豫商群体境况如何?身处开放前沿,他们的应对招数、创新思路与前瞻布局,能为河南外贸企业发展带来什么启示?近日,本报记者奔赴义乌,探档口、访企业,探寻这些“蚂蚁雄兵”的生存智慧与突围密码,解析其应对贸易变局、重构产业链的实战经验,为河南外贸发展提供前沿镜鉴。
破局 拓宽路子多备好牌
走出义乌高铁站,城市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的“洋面孔”。接站的河南老乡说:“近期有很多从广交会过来的客商,虽然出口形势变化不断,但义乌的外国人一点也没少。”
5月10日一早,记者来到位于义乌市稠江街道的紫琳贸易饰品有限公司。这家由河南人经营的钢制饰品企业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今年受美关税政策影响流失了约500万元的订单。
“欢迎老乡。”企业负责人刘红光闻声迎出,这位来自商丘永城的老板声音爽朗、满面笑容,没有丝毫焦虑与不安。
“有办法解决,影响不大。”刘红光解释道,定制产品可降低价格卖给其他客户,其他产品通过转口贸易出口,基本可以弥补损失。“这几件货就是美国客户订的,我把样品挂到网上后被墨西哥的客户买走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注意到10多个箱子已经打包好,正在贴物流标签。
车间里,工人们正聚精会神赶制订单,数百个高高的货架上摆满各式各样的饰品,“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我经营的饰品超过了4700个品类,不仅选择多价格也便宜,比如这一个发饰,批发价2块钱,到了欧洲可以卖到12欧元,即便加上关税到美国依然有利润空间。”刘红光笃定地说,义乌的小商品在全球市场都具有无法替代的竞争优势,“这是我们不慌的底气。”
与刘红光的工厂仅一街之隔,义乌市涵帆织带有限公司通过“大仓储、大销售”模式实现了“薄利多销”,市场规模在义乌市同类企业中位列前五。工厂的其中一层,是2500平方米的大型仓库。记者看到,市场上几乎各种型号、颜色的礼品丝带在这里都能找到,发货区里,打印机吱吱响个不停,“吐出”的订单长达数米,工人们正埋头分装货物。
“我这个多,是名副其实的多。”企业负责人韩峰不到40岁,从河南来义乌创业却近15个年头。他介绍,企业采取“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多条腿走路,通过“大仓储”提高订单响应效率和发货速度,通过“大销售”打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对美贸易占比不到5%,因此销量波动并不大。
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广大商户情形如何?10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几家河南老板开设的档口。主营毛绒玩具批发的张先生来自南阳,他的店面里塞满了等待发货的包裹,催货的电话响个不停,“今年主做国内市场,今天一天接了有30多个客商,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国内的采购商,国内消费还是有潜力的。”
傍晚,创新饰品老板李艳军在送走3位印度尼西亚的客户后,终于能够坐下来说话。“他们对我们的原创设计产品很满意,下单了样品。”李艳军指着店内满满一墙的新品介绍,今年虽然美国客户的一个大订单受到阻滞,但印尼的客单却上涨不少,“我们不盲目跟风,也不会压低价格降低质量,打算继续提高原创能力,再通过电商平台扩大在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的宣传力度,开拓新市场。”
记者发现,在义乌的豫商们普遍采取多条腿走路,多元化经营与高性价比战略成为他们应对风险的两大“法宝”。即便面对挑战,他们也并没有妥协或躺平,而是全力以赴拓路子、练内功,在世界贸易的不确定性下,以“心上有数、手里有牌”的从容,传递出极强的确定性。
群像 韧性生长无惧风浪
一个群体的成长高度,不是简单地数量堆叠,往往取决于全体成员的精神特质及背后的文化滋养。
“在义乌生活打拼的河南人奋斗在各个领域,宽厚待人、踏实肯干、力争上游。”义乌市河南商会会长韩永旗介绍,尤其在袜子、饰品、拉链等义乌重要小商品品类及跨境电商领域,河南人创办的工厂或品牌都已跻身第一梯队。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凭借着敢吃苦、讲诚信的精神,义乌从一个内陆小城变身为“世界超市”。在这里,也演绎着河南版“鸡毛换糖”的生动故事。
廿三里街道安商路11号,是义乌市宝鼎拉链有限公司的所在地。这里24小时机器轰鸣,每天至少有15吨拉链发往国内国际市场。
1999年夏天,宝鼎拉链创始人田文玺只身来到这里,和所有白手起家的河南人一样:他从学徒干起,当过货车司机、市场销售,最终靠打零工攒下来的8万元起家,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刚开始吃了不少苦。”田文玺有自己的意难平,创业初期企业小实力不够,很多优秀工人流失,订单规模也始终上不去。
但河南人的踏实厚道与义乌市的诚信包容,在双向奔赴中释放出催人前行的力量。“我立志用好产品说话,一天能在工厂蹲十几个小时。”凭借产品实力,田文玺获得了首批宝贵客户,“企业发展中,我坚持重义轻利,和很多客户都成了朋友,有的生意往来已经20多年。”
20多年来,田文玺凭借一股韧劲,将小小的拉链产业年销售额做到上亿元,成为义乌数百家拉链厂里的龙头企业,也用青春与热血绘就了自己的“鸡毛换糖”。
比田文玺还要早上几年,河南人刘红光已经蹬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地跑市场。“那时候我才十几岁,义乌很多地方还是荒地,全市只有几辆出租车。”刘红光记得清楚。
1998年,他在朋友帮助下开始创业,生意逐渐步入正轨时,2008年的一场雪灾却又把他打入深渊。“交通受阻货发不出去,赔得几乎破产。”回忆往事,刘红光仍有几分感叹。但河南人天生不服输,他沉下心再出发,两年后终从漩涡中走出。
“在义乌创业的河南人谁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作为商会会长,韩永旗接触过上百家河南企业,也听过无数个版本的“鸡毛换糖”故事。在他看来,义乌有机会,但在风雨中赶路也是常态,在这里闯荡的河南人早就练就了一身抗击风险的本领、韧性十足。
多经风雨,河南人的思维也更活跃、视野更开阔。近年来,不少豫商将义乌的窗口优势与老家的产业优势叠加,迎来新的天地。
义乌市领航假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帆创业后不久,就将内销业务重心放在了老家洛阳,并通过洛阳市航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当地布局生产基地。“算上上下游工厂,我们在洛阳已经带动了近千人就业。”江帆说,产业双城布局的背后,有对家乡发展的“私心”,更有对河南人才、成本优势的看中,“通过协同发展既能提升企业成本优势,也能将先进理念和方法带回家乡。”
拉长历史的镜头,豫商与义乌的碰撞,恰似黄河浪与钱江潮的交响。当义乌豫商以“留余”的智慧深耕实业,又兼顾浙商“四千精神”的锐劲开拓市场,两种地域文化孕育的精神图谱在新时代激荡出澎湃共鸣。
启示 主动而上善谋善成
冲在出口最前线,义乌对于外贸发展的前沿洞察与布局也总是先人一步。面对更多变化,义乌要为未来铺设什么样的道路?在市场上冲浪的豫籍商人也用实际行动提供不同的答案。
“这次洗牌不是坏事,至少让大家开始正视自己的长处与短板。”义乌市河南商会秘书长王延昌想得清楚,还是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不同挑战下都拥有竞争力。
王延昌旗下的公司主做电商,作为一名老外贸人,他对政策和行业变化十分敏感。近年来,他密集到海外国家游历,也见证着身边的企业家朋友在东南亚等地区兴建工厂,通过做强品牌、抱团出海开辟新机遇。
“我认为到东南亚开启本土化发展,是外贸企业的一个优选。”王延昌认为,未来全球供应链竞争与国内同质化竞争将更趋激烈,而中国的跨境电商模式已十分成熟,可在更大市场里复制落地。“当前SHEIN、TEMU等电商平台正加快全球化布局,跟随他们的步伐,外贸企业将迎来更多机会。”他说。
义乌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徐俨,则将目光更多投向了内陆地区和行业深处。依托资源优势,他将跨境电商的常态化实操培训引入老家平舆县的电商大厦,并配套引入金融、物流、电商平台等企业,不仅手把手帮助当地源头工厂对接新市场,也扩大了自己的生意半径。“企业积极性很高,目前电商大厦已经吸引几百人入驻,我有计划将这一模式在河南更多地方推广。”他说。
在义乌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办公室,记者见到密集的行业资源对接、技能培训、组团考察等活动推介。徐俨介绍,在义乌市,仅围绕跨境电商,一年就有约400多场活动举行:“比如转口贸易怎么做,非洲市场如何开拓,一场活动就能给企业带来精准专业的解答,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徐俨认为,河南特色产业多,人才资源充沛,发展跨境电商有天然优势,尤其近年来河南跨境电商高速发展,以致欧家居为代表的企业表现出色。“建议河南推动产业带上网的力度再大一些,完善生态的步伐再快一些,对人工智能等大模型的应用也有必要加快探索,这些都将成为增强外贸优势的有力举措。”他说。
患得患失和观望只会成为掣肘。在义乌,即便是普通的企业和商户,也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勇于破局的精神,置身其中,总让人深受鼓舞。“企业发展决不能小富即安,冲到最前端才能成为不被淘汰的那个。”涵帆织带的韩峰行动迅速,“我正在组建新团队,专门开拓还没有触达的海外市场。”
5月12日发布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让不少对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又迎来新生意。“之前暂停的对美业务还要拾起来继续做,做生意嘛,朋友不嫌多。”当天下午,1999年出生的商丘姑娘洪紫藤已经重新开始与美国客户对接,推动敲定新订单。
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当全球贸易的齿轮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出现卡顿,豫商群体与广大义乌商人一起,见招拆招、以变应变,这些在缝隙中辗转腾挪的努力让人格外注目。有信心、有想法、有行动,这群把危机揉碎了咽下、再淬炼出新生存法则的斗士,同样也是中原大地静水流深的生动注脚。
记者手记
在世界贸易窗口触摸豫商本色
河南日报记者 王歌 贾永标
下了高铁踏入义乌,这座城市的商业基因扑面而来。拖着拉杆箱疾步而行的商人、甬道两侧闪烁的跨境电商广告、此起彼伏的各地口音,将站台化作全球贸易的微缩图景。
“别人看见的是风暴,我们看见了重新洗牌的机会。”连日来拜访义乌豫商、走访义乌国际商贸城档口,这句话的出场频次很高。面对全球贸易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帮河南商人依旧淡定,有的甚至化危为机、始终立于潮头,凭的是什么?
是一股子韧劲。义乌河南商人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田文玺做过学徒、干过销售,在他身上上演了河南版的“鸡毛换糖”;刘红光曾蹬着三轮车挨家串户找市场,也曾濒临破产绝境;新生代豫商洪紫藤敢拼敢闯,实力诠释“年轻就是资本”……这些故事勾勒出豫商向上发展的底色。
是重义轻利、抱团发展。初到义乌市河南商会采访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美国订单流失让不少从事跨境电商的河南老乡头疼,而紧盯政策的王延昌在第一时间分享解决路径,“前天晚上TEMU刚推出9天直发美国的模式,通过这个渠道可以正常销售,大家可以关注……”说这话时,他的语气满是激动。
更是一份家国情怀。“前店后厂”是义乌的主流经营模式,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义乌豫商选择将加工厂、直播间搬回老家,在为自家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回馈桑梓。
“本来以为我们就很拼了,来这里后发现义乌人更拼。”扎根义乌20多年,韩峰早已经“戒掉”了午休,全天奔跑在发展的路上……豫商勇立潮头,靠的还有持续的学习与融合。
在义乌,你可以找到不同国家的特色美食。不过,在天南地北交织出的烟火气中,田文玺和老乡们依旧偏爱一口胡辣汤,这种用质朴食材熬出的老家味道,是滋养他们穿越一次次风暴的力量。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