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谈灵感、谈创作、谈AI,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寄语青年编辑记者

2025-05-1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文学架起沟通之桥,青年编辑记者对话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东西(右侧中间)

赵萍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茹 毛亚珂 姚静/文 宋亚猛/图

  让文学之光点亮更多青春梦想!

  5月12日,由河南日报社主办的“名家‘益’起读——文化的回响文学沙龙”成功举行。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东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与来自河南日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40余人面对面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共探文学与时代的共振密码。

  故乡是作家的创作之源

  东西开场就谈起了与河南的渊源。

  他说自己读的第一个作品是河南作家魏巍老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而东西入围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的时候,给他颁奖的正是河南的李凖老师。“我当时很激动,因为大学时期就读过他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后来还读了他的长篇《黄河东流去》。”

  另外,在谈到对河南的总体印象时,东西说,在河南,一步一景,一步一历史,即便是未曾亲临其境,通过焦裕禄、红旗渠等精神,也足以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这不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这片土地本身所蕴含的力量。

  每一片土地都生生不息。而故乡,是每个作家都离不开的精神原乡。故乡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已经悄悄浸润进了东西的创作血脉。

  东西说:“故乡是一个放大的概念。在国外,中国是我的故乡;在广西,河池是我的故乡;在河池,谷里村就是我的故乡。”

  谷里的一山一水一山歌,成了东西的人生底色。“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从小就听刘三姐唱的山歌,现在看来,那就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很美,不亚于唐诗宋词。在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审美的时候,家乡的辽阔山脉、满天彩霞已经在给我上美学课了。”

  不过,东西强调,现代作家思考问题,不能一直站在“故乡”,想要成为不一样的写作者,还是要打开自己,阅读全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血脉里流淌的文化跟外来的文化产生碰撞,形成反差,最后刺激产生创意。

  记者能走向大地,走向远方,走向深处

  “现在自媒体比较发达,人人都能写,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创作者,这是好事,但是‘入门门槛低,毕业门槛高’。想要写出被读者认可,被专家认可,被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作品,要求还是很高的。”

  有一种说法,文学事业的繁荣,必须不断地有年轻人加入,庞大的写作群体,也是读者群体。我觉得热爱写作的人都是善良的,都是求真求美,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人文素质提升的一个表现。

  东西是全国为数不多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双料”作家,而年轻时媒体的从业经历,成为他后期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他看来,记者关心天下事,当记者能扩展视野,走向大地,走向远方,走向深处。

  “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文学开始的地方。”其实,不只是东西,邱华栋、毕飞宇都做过记者。我们熟知的海明威也曾是战地记者,小说《老人与海》的构思就来自他早年写过的一篇通讯报道。

  好的作品要寄托在作家身上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创作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被问及如何看待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时,赵萍说:“像严肃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是很难用AI来创作的。与作家个人创作出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相比,AI创作出来的东西,更像是‘二手’资料重组。”这一观点得到东西的强烈呼应。他认为,AI现在的写作还停留在是写得“像”的形似阶段。它本质上是在综合我们已有的文学知识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概括归纳与模仿,原创能力还是欠缺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人类的创新能力、情感体验和想象力仍是独特优势,所以好的文学作品还是要寄托在作家身上。”

  目前,不少AI会取代作家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此,东西直言:“若AI能创作出如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类历经千年仍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人类创作者或许真需忧虑。然而目前,尚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作品,所以我们还可以放心一些。”

  在东西看来,真正的好作家是不会被AI取代的。当被问及新的创作计划时,东西坦言:“《回响》之后,有很多社会活动及工作,写作的时间被挤压,这次从河南回去后就要关机写作。”东西说,他有个写作习惯,就是在写长篇的时候喜欢用中短篇过渡一下,比如写完《回响》后,会让自己休息一年,等再开始写的时候,会穿插着写个中短篇小说,把自己的写作感觉再找回来。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