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河南日报》再访红旗渠”之二 新拓荒牛之歌
2020年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办招生,正为林州建筑业培养更多更具前沿视角、专业实力的新时代建筑人才。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时硕 摄
1961年8月,红旗渠工地上,“铁姑娘”一人扶两根钢钎,同时供四人打钎,这种打钎方式被称为“凤凰双展翅”。魏德忠 摄
在林县姚村镇定角实业总公司那幢很现代的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颇具艺术匠心的雕塑;牛,一头扬尾、奋蹄、躬着腰背、低着头角的牛。这个公司的总经理李广元说:“还有什么比这牛更像咱林县人呢,咱就知道拉犁,开荒,开出一片,再开一片,咱就信这个理儿,只要开下荒地,就能打出粮食。”
——摘录自《太行浩气民族魂——关于林县的通讯》,原载于1993年7月6日《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李筱晗 见习记者 关茗元
“由自发到有组织,由分散到集中,由无人管理到统一管理,气势磅礴的林县建筑业大军集结出发。”《太行浩气民族魂——关于林县的通讯》一文中,记叙了当年林县(今林州市)建工集结出发的场景,写下斗志昂扬的拓荒牛之歌:在河南各地的几百个林县建筑队,在全国各地的上千个林县建筑队,在世界各地的十几个林县建筑队,四面捷报,八方佳音,十万大军出太行,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旗渠的修建,为林州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20世纪80年代,林县人掀起“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创业浪潮,凭借精湛技艺、优良施工、过硬质量和朴素作风,在全国叫响了“林州建工”的名号。
建筑业让林州人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新路子。如今,林州人民正用他们的方式,唱响牛气犇犇的新时代拓荒牛之歌。
精神佳——
爱面子、敢拼敢干、质量为上
对林州人而言,修建红旗渠,磨砺出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质量第一,负责到底”,这句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留下的口号,如今仍流淌在一代又一代林州工匠的血液里。
在红旗渠畔长大的林州中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少鹏,时常把父亲的话挂在嘴边:“搞建筑、做工程是咱林州人的脸面,谁敢砸了这招牌,就是对不起当年的修渠人。”
“爷爷曾参建过红旗渠,父亲当过泥瓦匠、干过木工,直到成为公司管理者。”冯少鹏从小看着爷爷、父亲在工地打拼从不言苦,老一辈那种敢闯敢干、吃苦耐劳的“牛劲儿”深深影响着他。
大学毕业后,冯少鹏毫不犹豫接过先辈的“泥瓦刀”,在建筑行业里摸爬滚打,生意越做越大,项目遍布山西、新疆等多个省区,如今又从传统建筑业向绿色环保工程等新领域迈进。
冯家三代人始终认为:“做工程必须诚实守信、精益求精,不能丢了林州人的面子。带队伍凭的是良心,要以心换心,绝不能亏待父老兄弟!”在林州人眼中,“面子”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坚守的初心。
正是这种坚守,让“林州建工”的声誉在业界愈发响亮。鸟巢、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些耳熟能详的重大工程中,都能看到“林州建工”的身影。
政策优——
用心、用情服务好建筑企业
“如今这里60%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自建筑业,建筑业是林州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我们必须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建筑企业。”林州市建筑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林州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抓手,着眼提供“全周期”服务,让建筑行业实现“二次腾飞”。
位于红旗渠大道的林州建筑总部大厦,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由政府出资购买供建筑业企业免费使用,已入驻企业100余家。像这样的“总部大厦”,林州市共有两座。
“以前工商、税务、金融等机构分布全市,有时一项手续跑好几天都办不下来。现在到二楼建筑业服务大厅,足不出楼就能享受政务服务和金融服务一站式办理。”河南鼎平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慧说。
“林州还成立建筑企业家服务中心和建筑业司法服务保障中心,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保障和高效的司法服务。”冯少鹏说,“这里是俺们建筑企业的‘娘家’,在‘总部’还能让大伙儿抱团发展,共享机遇。”
林州政府的“暖心”之举,让企业纷纷选择在此扎根、发展,“总部经济”的蛋糕也越做越大。截至2024年,林州建筑企业数量达2300余家,完成全口径税收30.7亿元。
后劲足——
一代更比一代强
红旗渠留下的技术积累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传奇。
“像造汽车一样盖房子,不仅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工人也不用‘灰头土脸’盖房子了,这就是装配式建筑的好处。”在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学院实训教室,郭宏志正在授课。
郭宏志是土生土长的林州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工作,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后,选择回乡任教。“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所需的人才已不再是传统的匠人,而是掌握前沿技术、具备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我希望把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传授下去,为家乡培养更多更具前沿视角、专业实力的新时代建筑人才。”
学院设置有建筑类全链条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本地建筑资源优势,开展课堂进工地、实训进企业等实践教学。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清华说,学校坚持“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育新时代建设人才”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培育新时代建筑行业的“修渠人”。
从“十万大军出太行”开拓市场,到建筑“总部经济”聚链成群;从一家三代的匠心传承,到新生代建筑人才的生生不息,林州人正继续奏响新拓荒牛之歌。
记者手记
别具匠心筑传奇
□李筱晗 关茗元
走进林州,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建筑成就,更是一种从山川河流到人心深处的精神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然融入建筑工程的一砖一瓦之中。
在本次采访中,林州人“爱面子”是记者印象最深的点。他们说的“爱面子”,是刻在骨子里的质朴承诺,面子并非外在的虚荣,而是对质量的严格追求,对工人们的负责。正是这份责任与坚守,造就了林州建筑业的无数“高光时刻”。
从“一把瓦刀闯天下”到今天的建筑强市,林州人凭着骨子里那股“牛劲儿”,持续擦亮“林州建工”金字招牌。当下,林州继续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凭借建工大军更加精湛的技术与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教育支撑,正将建筑业推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