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之名丨续写这本“钉子”日记
编者按:从“铭记你”到“追随你”,再到努力“成为你”——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2025年清明节期间,河南文明网联合大河网推出清明节主题策划《以你之名》,走进承载着红色基因的校园,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下新时代青少年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解码英烈精神在校园生根发芽的成长密码。
大河网讯 “请把手里的文具盒想象成砖块,现在我们都是建筑工地的小工人。”4月1日,在平顶山市卫东区雷锋小学教育集团的一年级教室里,语文教师张佳靖正带着孩子们排演《雷锋日记》情景剧。窗外树影摇曳,与1958年雷锋在鞍钢工地上忙碌时的天气并无不同。
这所河南省首个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学校,镌刻着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教学楼走廊变身“钉子精神画廊”,连环画讲述雷锋在驾驶班勤学苦练的故事……校园内,处处可见巧妙融入的雷锋元素。
一本师生共撰的教材
“不要简单说教,而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努力找到践行雷锋精神的路径。”雷锋小学教育集团德育校长王晓芬指着校本教材《与雷锋同行》告诉记者,这本由师生共同编撰的读本里,用真实的身边人身边事,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内心最纯真柔软的一方花圃。
记者注意到,王晓芬的办公室墙上还挂着1959年初雷锋当教员的那张黑白相片,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学生用彩铅绘制的“当代雷锋图鉴”。“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它回应了社会对‘真善美’的深层渴求。”王晓芬说。
一份温暖纪念的延续
卷起一朵纸花,献给他。在雷锋小学,这样的纪念已经重复了22年。
“今年清明前夕,学校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纪念雷锋。”雷锋小学教育集团政教主任张子涵告诉记者,线上献花,线下缅怀,四校区还会联动云直播参观雷锋事迹展览馆,共读《雷锋日记》,用多种实践活动来纪念雷锋。
“我们班还创新‘雷锋星章’积分评价,联动家校评选‘雷锋家庭’。”雷锋小学教育集团语文教师吕倩向记者透露,孩子们会用专门的日记本记录下自己做过或者经历过的温暖小事,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日记漂流,互相分享。
“以前觉得雷锋是课本里的符号。”听着“螺丝钉”的故事,乘客李女士告诉记者,这些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是雷锋小学的学生,有时候天刚亮,他们就来打扫车厢里的卫生,整理印有“雷锋车厢”的锦旗。
在这个被市民称为“流动纪念馆”的雷锋车厢内,稚嫩的面孔换了又换,“志愿服务”的接力棒却从没掉在地上。当“1+N”志愿服务模式从校园延伸到家庭,雷锋精神的种子,在城市的大小角落找到新的土壤,变得愈发明艳鲜活。
一些对他想说的话
“我爷爷当兵时也有这样的袜子!”展览馆内,孩子们看着雷锋补丁摞补丁的袜子,不住分享着自己与雷锋初识的瞬间。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雨夜送大娘》《雷锋的“钉子”日记》……关于他的故事,一时半会说不完。
“雷锋叔叔,今天我帮同学补课,扶跌倒的老人。您看,我是不是做得很好。”
“老师告诉我们,清明节这一天不仅要祭奠祖先,还要铭记像您这样无私奉献的英雄。雷锋叔叔,您的故事像星星一样照亮了我们。”
烈士陵园内,这些“悄悄话”被学生亲手折成纸鹤系在松枝上,他们或许知道,擦拭的每块墓碑后都藏着与雷锋同时代的青春故事。
“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金色校训微光闪烁。“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盏灯,我们的任务不是灌输光明,而是唤醒他们与生俱来的温暖。”当清明细雨浸润着校园的雷锋林,那些关于让座、拾金不昧的当代故事,正在续写着永远不会完结的春天叙事。(范弘烨)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