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在红旗渠分水岭举行。
巍巍太行山,绵绵红旗渠(局部)。王景良 摄
渠畔山村美如画卷。李海涛 摄
日新月异的林州市。柴俊林 摄
红旗渠渡槽穿过万亩良田。郝军丽 摄
青年洞前传承红色基因。高振杰 摄
1962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铁姑娘队”。
悬崖峭壁凿深山。
千军万马奋战在太行山上。
1965年,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现场的老人和孩子。
一钎一锤上“战场”。
劈开太行千重山。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魏德忠 摄
这张“英雄谱”就是参与修建红旗渠30万人的普通代表。李俊生 摄
□本报记者陈晓东
六十年光影交错,一甲子山河巨变。
一幅幅经典影像记录时代发展。回顾河南日报老一代摄影记者的经典力作,影像叙事宛如一把在漫长征途中披荆斩棘的钢刀,将林州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难忘岁月,雕琢成一段“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今天的红旗渠,更似一条“玉带”环抱着巍巍太行。从高空俯瞰,那一抹青绿尤为引人注目。
从抡锤打钎的号子声到智慧水利的电子脉动,从战天斗地的豪迈壮歌到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从“战太行”到“出太行”,从“富太行”到“美太行”,林州人民依托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持续绘制新的精神图谱,已然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天,青年洞前的研学队伍络绎不绝,文旅融合的实践让精神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追忆与致敬,更要将“劈开太行”的志气化为新时代奋斗不息的勇气和底气,聚焦“四高四争先”,让红旗渠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精神丰碑,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