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洛阳牡丹,宁有种乎!

2025-04-03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瑞朝)提起牡丹,便想起洛阳;说到洛阳,便想到牡丹。

洛阳牡丹,国色天香。这一花一城的组合,迎一年一度的盛放。

早在宋代,欧阳修便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口耳相传下,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名号逐渐叫响了。

洛阳已成为中国牡丹观赏旅游中心,观赏品种达1400多种,涵盖九大色系、十大花型。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洛阳牡丹,可以追溯到一粒种子。

如今,这个十三朝古都,正在不断培育、推出新的牡丹品种。

牡丹的栽培,始于两汉时期,或者更早的先秦。

牡丹从野生走向栽培,或始于一次意外的邂逅。

牡丹有九大野生种,分属于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

野生牡丹,均是单瓣,花色单一。在某一时期,野生种发生了自然变异,被人们意外发现,并进行了人为的选栽、扩繁,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栽培品种。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栽培技术进步,牡丹品种增多,花色变得丰富,有重瓣,也有半重瓣,品种数量40余个,得名的近20个。洛阳牡丹,名声渐盛。

五代时期,四川成都牡丹开始繁盛。

到了两宋,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人们开始运用嫁接方式来固定芽变、培育新品种。北宋时期,牡丹品种达到119个之多,养牡丹、赏牡丹成为民俗。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牡丹出丹州、延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牡丹千姿百态的背后,离不开原生品种的参与。

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牡丹育种专家王二强说,洛阳是中原牡丹品种群的主要栽植地。从古到今,中原牡丹品种的产生,参与度最大的是杨山牡丹、紫斑牡丹、矮牡丹,卵叶牡丹也进行了部分参与。

一个牡丹新品种的诞生,往往需要十多年的时间。在占地60多亩的国家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库里,不同地块里的不同生长年限的牡丹,记载着这一漫长的育种过程。

首先,选择父母本杂交,得出种籽后,按组合播种,经过两三年,再进行分栽。分栽后,经过三年以上待植株开花后进行初步选择,根据性状表现,结合育种目标,筛选出优良单株。

通过嫁接、分株等方式,对单株进行小批量扩繁,以测试群体稳定性。到最后,才确定一个身份,接受相关部门的审定。最后,才是面向市场的示范和产业推广。

牡丹品种,已经不少,且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为何还要培育新品种?

两句诗,可以说明其必要性。

一句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句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二强说,牡丹新品种的培育,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一方面,要解决观赏牡丹花期较短的问题,便需培育早花品种和晚花品种,以延长牡丹的观赏花期。

比如他们培育的“荷红探春”,花如其名,花期较早,花色纯红,能有效丰富早花的花色、花型。“荷红探春”,一年内可以花开二度,在10月下旬到11月,还能开出品质较好的花朵。

另一方面,要迎合民众的观赏习惯和市场需求,研发牡丹鲜切花品种。在市场上推广后,牡丹可以像百合、玫瑰一样,快捷进入大江南北的百姓家中。

比如他们研发的“静若繁花”,丰花性好,茎秆硬直且长,花朵粉色,符合人们对鲜切花的欣赏习惯,非常适合鲜切花生产。

根据介绍,依托产业优势,结合产业需求,洛阳农林科学院培育了优良品系近600个。

其中,100余个牡丹新品种先后通过了河南省林木品种、中花协牡丹芍药协会等机构的审定或登录。

牡丹品种培育,关键在于产业的推广。过去两年,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19个牡丹新品种,在企业、观赏圃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推广。

作为开展芍药科植物展示、科普、科研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国家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库目前收存的牡丹芍药种质资源1600余份,牡丹种质资源超过1300份,涵盖了野生种及国内外所有牡丹资源类型。

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创新、利用,将从源头上赋能牡丹产业的发展壮大、优化升级。

目前,洛阳农林科学院正借助河南省优特产业计划牡丹芍药专题项目任务的实施,通过新优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助力牡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编辑:祝萍  审核 :范昭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