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一渠清水映初心——红旗渠精神激活太行老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04-05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葛慧君 王佳宁

  “守了红旗渠10年,我还是经常被它的壮观和故事所感动。”长年累月在红旗渠上巡渠、护渠,今年54岁的护渠人原永林被称为“红旗渠上的画家”——他把红旗渠画在纸上、石头上、墙壁上,不久前,他完成了历时4年多创作的红旗渠百米长卷,准备向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献礼。

  2025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这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渠,不仅深刻改变了当地人民的命运,还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60年前,在太行山的钢铁岩壁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县人民用十年筚路蓝缕,以血肉之躯为刃,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镌刻进悬崖峭壁,改写了当地十年九旱、极度缺水的历史。

  从1960年代劈山引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举,到改革开放后“十万大军出太行”的豪迈,再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核,始终如太行山巅的劲松,在岁月更迭中抽新枝、发新芽,滋养着一代代奋斗者砥砺前行,指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创造新的辉煌。

  悬崖上的精神史诗

  “旧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干河滩,有雨冲得粮不收,没雨旱得籽不见。难啊!”回忆往昔,老林州人至今仍觉得心痛。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这是林州人民世世辈辈面临的生存困境。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立方米,群众翻山越岭、徒步上百里只是为了寻找生活水源,流离失所者众多,更妄提发展。林州,苦水久矣!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1960年2月,林州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勘测队走遍晋冀豫三省,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浊漳河,“引漳入林!”——太行上开山炮响,一场改变林州人民命运的伟大抗争就此展开。

  一铁锤、一钢钎、一双手,林县30万儿女组成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自带口粮轮番上阵,住山缝、宿崖洞、挖野草、摘树叶,用超乎寻常的坚强毅力,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用最热血的斗志,啃下最硬的山岩——为打通616米的青年洞,300名青年突击队员发明了“连环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技术,经过17个月不分昼夜的苦战,终于打通了这条咽喉工程。至今,青年洞的岩壁上,仍密布着3000多个炮眼。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10年间,修渠大军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终于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这座全长1500公里的水利长城,让汩汩渠水抹平了林州人民心头的苦痛,也淬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永不褪色的发展密码

  太行山千仞绝壁上的一道道钎痕,刻入了林州人民的精神基因,也融贯在发展理念的革新中。

  当市场经济大潮涌至太行山,林州人把红旗渠精神锻造成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1984年,林县十万建筑大军带着“红旗渠传人”的烙印走出太行,他们用修渠练就的精湛技艺筑起高楼大厦,使“红旗渠工匠”的名号响彻全国。

  1994年撤县设市之际,林州建筑企业发展到200余家,“中国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已经铸就。但林州人深知,躺在传统产业温床上的发展难以持久。在红旗渠精神激励下,这座城市开启了艰难而坚决的转型。

  今年4月2日,走进位于林州的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布智能工厂,细若蚕丝的电子纱穿梭于自动化纺机之间,晶莹纤细的丝束瞬间变成洁白无瑕的薄纱,如瀑布般徐徐展开。这些“工业丝绸”,正被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新一代通讯基站、大型计算机、航空航天等产品的“筋骨”。

  克难攻坚破壁,今天在新材料领域要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一点不比当年修渠容易。

  “65年前,父辈们用钢钎铁锤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那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林州人的血脉,成为我们骨子里最坚韧的力量。”光远新材料董事长李志伟感慨地说,“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我们今天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在林州,大家都有一股子韧劲: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再高的技术壁垒也要攻克!我们正在用科技创新这把‘钢钎’,凿开企业产业升级的新通道,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从“战太行”到“建天下”,红旗渠精神从未褪色。而红旗渠精神里,蕴藏着林州人民“从哪里来”的血脉基因,更标注了我们要“走向何方”的奋进路标。

  在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这个曾经“一穷二白”村落,如今蝶变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千年皂角树旁,一户民居门前“大好河山施善政,小康岁月涌春潮”的楹联,更是折射出生活变化、民心所向。

  “基层工作困难多、情况杂、压力大,我也痛苦过、动摇过,但只要一想到当年林县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排除万难也要把红旗渠修成,就暗自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的理由。”庙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郁林英说,当年红旗渠是一寸一寸挖出来的,如今的乡村振兴,也要一件一件扎扎实实干出来。

  从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至今,林州从当初的一座小山城变成现在的县域经济百强县,安阳市生产总值从当年的4.3亿元提升至2486亿元、增长了58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5元提升至20876元、增长了463倍。

  生生不息的精神富矿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三千里渠水奔流不息。60年前,峭壁上那震耳欲聋的锤钎碰撞声,至今仍回荡在林州上空,声声激荡。

  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要守护好,更要传承好。从修渠到宣讲,77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将一生都交付给了红旗渠。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后,十几年来,他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

  2008年,他的儿子张学义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护渠人。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爷爷牺牲在渠上,父亲修好了渠,我们这代人就要守好渠,管好渠。”

  生生不息的精神富矿,正在被传承、被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红旗渠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精神丰碑所在,发展血脉所系。今年3月9日,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原创情景党课《红旗渠精神永在》走进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台上,青年教师深情演绎,台下,观众潸然泪下,一同重回那段激情岁月。

  在安阳,学习红旗渠精神被列入党员干部“必修之课”、青少年“必读之书”,打造了涵盖十三大类90余门课程的“红旗渠精神+”特色课程体系;红旗渠干部学院先后承办各级各类班次8899期共培训47.6万人次,红旗渠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打造全国一流的“红旗渠精神”教育培训品牌;“红旗渠精神”宣讲团持续开展宣讲1900余场、受众13.6万余人次。

  除此之外,安阳市深度挖掘红旗渠文旅资源,开发7个系列62款红旗渠文创产品,打造多个精品演艺剧目,公益歌曲《如许》传唱大江南北,某社交平台话题“红旗渠旅游”播放量突破2.5亿次,引来游客如潮……

  在投资2.3亿元建设的红旗渠纪念馆新馆,游客戴上VR设备即可“亲身”体验凌空除险、悬吊绝壁的场景,来自武汉的青年李念青眼眶湿润:“悬在空中的眩晕感,比任何说教都震撼。我们为什么纪念红旗渠?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

  站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全景平台上俯瞰,1500公里渠道如银蛇缠绕山间。晨昏四季间,太行山峭壁上的渠水就在那里,一如既往地滋养着新时代的奋斗者,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奔涌向前。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