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央媒看河南丨这就是,红旗渠!

2025-04-05新华网

让我们来想象

这样一种

“不可能”

……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条件艰苦的上世纪60年代

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

单纯以“人工”

硬生生凿出一条“天河”


没有资金

没有机械

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所能依靠的

仅仅是铁锤、钢钎、锄头

是自己的双手和坚定的意志


近十年间

要削平1250个山头

架起152座渡槽

凿通211条隧洞

工程全长

是惊人的1500公里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

这是林县人给予世界的震撼!


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付渊昊


从太行山的褶皱里奔涌而来
在悬崖峭壁间蜿蜒向前
用血肉之躯书写山河史诗


周恩来总理曾赞誉:

这是“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

这就是

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张万强


今天

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2025年4月5日

红旗渠

迎来主干渠通水60周年


沿着时光

我们一起

回溯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旧林县,真可怜

光秃山坡干河滩

有雨冲得粮不收

没雨旱得籽不见”


据统计

1436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间

河南林县(今林州市)

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

绝收30年次


龟裂的田地渴盼甘霖

空荡的水窖盛满叹息

大山里的林县

缺水久矣


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


一位名叫杨贵的年轻人

站在太行山巅

脚下是十年九旱的焦渴土地

"引漳入林!"

身为县委书记的他

誓言如惊雷


“既然愚公能移山

我们修渠有何难

立下愚公移山志

决心劈开太行山”

县委征求意见时

林县百姓说

“国家没钱

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

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


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


1960年2月

工程开工


没有工程机械

就用血肉丈量群山

钢钎磨短了接续

箩筐磨破了再编


任羊成腰系麻绳

用一次次悬崖飞荡

完成每一次凌空除险

腰部被绳子磨出的串串血泡

是他永不褪色的勋章


面对突如其来的坍塌

李改云一把推开战友

自己却被埋在碎石里

被滚石砸断的右腿

成为无私奉献者的丰碑


在塌方的竖井平洞里

王师存蜷着身体

和伙伴一起

用工具和双手

硬生生地挖开了"死亡洞"


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

为了修建红旗渠

他三次推迟婚期

跑遍百公里长的浊漳河

测绘出第一张引漳入林渠线图

在进隧洞查看塌方情况时

他不幸遇难,年仅27岁


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

张买江的父亲就牺牲在工地上

张买江接过父亲遗志

用十三岁的瘦弱身板

抡锤打钎

沿山点炮

成了工地上的"小老虎"

......


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


1965年4月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

当漳河水翻山越岭

在林县第一次流出“甜蜜之水”

一位老农捧水而泣

孩童追着浪花奔跑


1966年4月

三条干渠同时竣工

1969年

干、支、斗渠配套建设完成

至此

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1969年7月

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

天河落人间


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


有人做过计算

如果把修红旗渠挖出来的土石

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

可纵贯中国南北

串联广州、北京、哈尔滨


而这样的数字背后
是血肉之躯与太行山的较量

81位英雄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名字
永远凝固在渠水倒映的星空里


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


几十年来

这条缠绕太行的蓝飘带

早已超越水利工程的意义

它流淌着大禹治水的基因

延续着愚公移山的气魄

更浇灌出"自力更生"的精神图腾


青年洞的凿痕如时光年轮

这个红旗渠的“咽喉工程”

如今已成为5A景区

每天都有游客在这里“穿越”

零距离感受着那段激情岁月


红旗渠景区供图


任村镇依靠辖区资源优势

打造“一村一品”产业体系

红色餐厅、研学经济

井头的“连翘”、盘龙山的“大红袍”

远近闻名


石板岩镇依托资源优势

以山水为轴

打造“民宿+艺术”特色模式

绘制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


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程帅旗


春风翻过太行山的脊梁

崖壁斑驳

诉说着沧桑的过往

草木葱茏

是崭新的希望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

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渠水奔流不息

精神永续传承


这就是

红旗渠!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