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运看河南②丨“糖葫芦”式布局已成型 饮马港续写辉煌不靠单打独斗
阅读提示:航运兴,则百业旺。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曾以淮河、沙颍河等“黄金水道”造就千年漕运盛景。新时代的河南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内河航运复兴既激活了历史水脉资源,又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及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大河网推出《内河航运看河南》系列报道,聚焦南阳唐河复航工程、周口临港产业集群等实践,见证中原通江达海的澎湃脉动。
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信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在淮河信阳息县段发现的一艘商代独木舟,这是我国考古发现的距今最早、最大的商代独木舟。史学家推断,3000年前左右的淮河流域,已经是百舸争流。如今,淮河信阳段在河南省“一纵三横”内河航道规划中,属于最靠南的重要“一横”。截至2024年底,全市航道里程324公里,总里程全省第一,高等级航道126公里,占全省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的31.6%。当地预计2035年内河航运货源潜力或达1亿吨。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全省22%的水资源都在信阳,航运用水有保障
位于淮河主航道的信阳港·淮滨中心港,是河南通江达海距离最近、最快捷的港口。
这里古时“南通余杭,北达涿郡”,千里淮河逶迤东去,造就了信阳淮滨饮马港、固始望岗港、息县闾河口港等沿淮多个内河良港,“中原出海大通道”因此得名。相关记载显示,饮马港自古通航,素有“千里淮河第一港”之美誉。这里是淮河航运的起点,中原货物由此通江达海,河南的煤矸石、粮食等从这里出发,在千里航道奔波不息。
步入新时代,货量上升,需要更大更多的船,也需要更宽更深的河道,饮马港已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要。
2018年起,淮滨紧盯国家战略大势,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开工建设信阳港。
2022年1月4日,河南省最大的通江达海综合性单体内河港口——信阳港·淮滨中心港一期建成投用,目前已有12个千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1080万吨。在这里,通过多式联运,本土企业在家门口可将货物运达东南亚、欧美,大宗货物运输成本仅为铁路运输成本的三分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信阳市完成港口吞吐量552万吨,同比增长42.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02万标箱,同比增长37.1%。全市交通数据对比,2024年水运仅占全市运输比例的8.27%,增长潜力巨大。
信阳发展内河航运还有先天优势,淮河在河南省境内流长437公里,其中在信阳境内长363.5公里。信阳境内流程在百公里以上的有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和竹竿河等多条支流,多年平均降水量1116毫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19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为34.8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占河南省总量的22%。
“糖葫芦”式布局,当地规划“一干六支”航道
根据2025河南省重点项目名单,港口航道方面只有12个项目,而信阳就占了7个。这7个项目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连续地打通整个信阳市境内淮河航道的7个工程。持续做好“水经济”文章,当地谋划了信阳市“一干六支”类似“糖葫芦”的航道布局规划。
“一干”为淮河航道,规划279公里。“六支”包括大洪河、史灌河、潢河、白露河、竹竿河、浉河航道,规划411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达343公里,占全省三级及以上航道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省二级以上航道208公里,全部在信阳。
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市长陈志伟表示,按照《信阳市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23—2035年)》,坚持“一干六支、四道共生、轴带联动”规划思路,将航道划分为骨干航道、支线航道和其他航道,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系统推进航道、港口、船舶运输等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建设。
当地相关负责人预估,“十五五”期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航道、港口及临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突破1000亿元;航道总里程接近600公里;形成淮河、洪河、潢河、史灌河4条通江达海集疏运通道;高质量建成中心港区、豫东南、淮滨和固始4个现代化港区。
打造“铁公机水”多式联运枢纽
在结构性交通体系建设上,信阳也在布局一盘大棋。公路上,打通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阳新二期,启动信襄、淮麻高速前期工作,畅通高速路网连接。铁路上,积极推动南信合高铁开工,推进京港高铁阜黄段前期工作。航运上,推动淮河主航道标准提升,加快港航一体化建设,畅通上游航道。机场上,保持明港机场稳定运行,推动潢川机场开工建设,提高内外联通能力。
加快建设信阳中心城区和豫东南高新区两个综合交通枢纽,潢川、淮滨两个区域物流枢纽,罗山、固始、光山等7个区域枢纽节点,打造豫东南开放“桥头堡”。
2023年7月,淮滨中心港被正式评为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并先后实现了重质纯碱、白云石“铁水联运”以及汽车配件“公河海联运”,淮滨中心港“多式联运”正“提速”发展。城因水兴,港通天下,信阳港·淮滨中心港正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公铁机水”多式联运的门户枢纽港。
摆问题:基础薄弱、规划不完善、起步晚制约发展
在河南的交通体系中,内河航运相较于空铁水公四种运输方式而言,存在明显的短板,信阳也不例外。
◆航运基础设施薄弱:信阳规划的690公里高等级航道中,目前仅通航四级航道126公里,占比仅18.3%;规划的343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尚未建成,现状运输船舶主要以1000—2000吨级货船为主,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同时,支线航道正开展前期工作,航道不成网,尚未形成“干支联动”,航运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另外,信阳的港口中,仅淮滨中心港的铁路专用线项目处于在建状态,剩余港口均未与铁路相接,铁路与水路的衔接不够紧密,“铁水联运”尚处于起步阶段;港口周边的公路等级较低,公路网不完善,集疏运通道尚未形成,导致港口辐射范围降低。
◆规划体系需要完善:信阳市规划谋划的航运项目中,仅淮河干流罗山以下段208公里航道纳入国家级规划,淮河干流罗山至长台关段71公里航道及史灌河、洪河、潢河等多条支流仅纳入省级规划,导致部分项目在实施时受到用地、资金和环保等要素制约。
与下游规划衔接方面,信阳市的淮河干流罗山至三河尖段航道规划等级为二级,而安徽境内临淮岗枢纽以上段航道规划为三级,将导致省际航道不畅通。另外,省际缺少水资源统筹机制,上下游航运枢纽尚未实现统一调度、水资源统一调配,影响枢纽建设方案,通航率无法充分保障。
◆临港产业起步较晚:信阳市临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在编制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当前临港产业主要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业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产业集聚度低;县区间产业同质化严重,暂未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港产城协同不够,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不足。
十年后的信阳港口假想图。(AI制图)
专家观点
信阳内河航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河南的一个缩影。放在全省来看,主要表现在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仍显不足,航道里程仅占河道总里程的一小部分。同时,河南的港口规模也相对较小,水路货物周转量在全国的占比仅为11%,港口吞吐量更是微乎其微,仅占全国的0.75%,远不及邻省。
◆观点1: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有差距
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河南物流学会副会长以及河南港口枢纽与临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仝新顺深入剖析了河南内河航运的瓶颈。
他认为,除了规模上的不足,河南内河航运还面临着港口集疏运一体化运营水平不高、对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以及市场和运营主体品牌效应不足等挑战。此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差距,以及临港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不足,也是制约河南内河航运发展的关键因素。
◆观点2:采取措施推动临港经济繁荣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认为,河南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临港经济的繁荣。
这些措施包括:迅速制定河南临港经济发展规划,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陆海联运走廊,从而织密河南的“公铁水空”交通网络。
壮大临港偏好型产业,培育千亿级的临港产业集群,进而打造临港经济区,高质量推进临港城市功能区的开发,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以形成“港产城”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聚焦临港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搭建服务于临港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平台。
致力于打造绿色港口,推进“零碳”港区和“零碳”水运的建设,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描绘蓝图。加强港口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拓展双向开放的空间,并与“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对接,构建高效治理保障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以确保河南临港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观点3:推动上下游共商共建共管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亚芳认为,河南应在国家大力倡导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并结合专业机构提出的意见和方案,在借鉴国内外内河航运和港口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全省内河航运一体化建设规划和周口港、信阳港、南阳港、漯河港等港口的总体规划。
要与上下游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内河航道、船闸尺度、船舶船型等级标准,实现不同流域内河运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船只在不同流域都能畅通无阻,确保航运资源的充分开发及利用。
上下游省份可以设立专门机构,例如河流航行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流域内航道的运行、设计、规划、施工等项目。考虑在利用现有河流的基础上开挖人工运河,将原本互不相通的水系联通,构建内河航道网,提高内河航运的通航能力。
“应加快构建‘港产城协调、河海联动’总体发展格局,建设集港口作业、航运、口岸通关、保税物流及加工、产业集聚、金融及数字化城市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航运中心,促进新发展格局切实落地生根,使‘河南制造’依托水运模式实现在全世界的流通,进而反哺河南高质量发展,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实现港产城三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李亚芳表示。
相关阅读
编辑:祝萍 审核 :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