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粮食,却是好药材?
大河网讯 小麦是河南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除了当食物吃,小麦里淘汰的部分还有着药材的功效,这部分药用的小麦有另外一个名称:浮小麦。到底什么样的小麦是“浮小麦”,又有什么功效?4月21日,大河网记者采访了郑州市中医院药务科李乾胜,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浮小麦是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颖果,即未饱满的麦粒。其名源于筛选过程——用水淘洗小麦时,浮于水面者即为‘浮小麦’。作为粮食不堪重用,但作为药用,古人发现其具有独特的止汗作用。”李乾胜这样介绍道,“浮小麦使用的是小麦植物中干瘪空心的麦粒,外形呈细长椭圆形,颜色发黄发白,有明显褶皱,部分残留麦壳,硬脆易折断,断面呈白色粉末状但质地较松散;以颗粒均匀、质地轻飘、杂质少为优质标准。”
当记者问到浮小麦都有什么样的功效时,李乾胜列举了浮小麦的五种“灵魂搭配”:
浮小麦配煅牡蛎、麻黄根,敛汗,止汗,用于气虚自汗,动则汗出,夜间盗汗。
浮小麦配伍甘草、大枣,养心安神,养阴敛汗,用于心阴不足,心神失宁所致的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心中烦乱,如甘麦大枣汤。
浮小麦配五味子、麦冬、地骨皮,清热养阴,益气敛汗,用于阴虚自汗、盗汗,口干夜甚。
浮小麦配玄参、麦冬、生地黄,功能清热养阴,用于阴虚内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便秘等。
浮小麦配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用于各种虚劳损伤、卫气不固、表虚自汗等。
“除了这些之外,浮小麦还有个有趣的民间传说。”李乾胜笑着说道,“据说,张仲景曾遇到一位妇女,她一直遭受着盗汗困扰,夜晚汗水如泉涌而出,导致白天感到极度的疲惫和虚弱。张仲景尝试了各种药材,如麻黄根和黄芪等,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在张仲景一筹莫展之际,一件偶然的事发生了,在煎药的过程中,妇女不小心将一些原本准备丢弃的瘪麦(浮小麦)混入了药中,第二天,张仲景惊讶地发现,患者的盗汗症状竟然神奇地消失了,而且精神也好了。这一意外发现让张仲景意识到浮小麦可能具有特殊的止汗功效。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张仲景确认了浮小麦在治疗虚汗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将这一发现详细记录在他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从此,浮小麦成为后世医家治疗虚汗症状时不可或缺的经典药材。”
“浮小麦主要用于改善不正常的出汗情况,比如白天无缘无故出汗或者晚上睡觉时大量出汗。但要特别注意,如果是因为感冒发烧出现怕冷发热同时出汗的情况,这时候不能使用,否则会影响身体排出病邪。”李乾胜说,“具体使用时必须根据医生指导,结合个人体质来判断是否适合,不能自己随便服用以免引起不适反应。”(孙振恒)
编辑:何心悦 审核 :赵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