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为桥,共拓创新之路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 李熙燮
□本报记者童林见习记者 李思瑶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东亚国家的文化根基在于汉字,中日韩三国的文化具有高度相似性。”4月20日,2025中日韩共用汉字主题论坛在安阳市举办,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种文化认同正源自汉字根基,以及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
当下,数字技术正重塑人类文明传承方式。李熙燮指出,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中日韩共同汉字主题论坛的分论坛聚焦“共用汉字:面向未来的桥梁”,都是为了探索汉字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路径。“我们坚信,汉字将持续作为东亚文明的核心载体,为区域合作提供精神纽带。”
“2025—2026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不久前拉开帷幕,如何以汉字为媒介推动中日韩三国“人文共同体”建设?李熙燮以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实践为例介绍:“《中日韩共用汉字辞典》及相应教材的出版广受中日韩民众欢迎;中日韩精神年度汉字活动结果显示,‘和合’‘交流’和‘未来’等当选为年度汉字,折射出中日韩民众对携手前行的期盼。”
谈及汉字对经济文化合作的促进作用,李熙燮说:“中日韩合作项目根植于文化共识,而汉字正是唤醒共识的密码。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将支持举办各种文化交流论坛或研讨会,持续推动汉字的创新与发展。”
“回望过去,汉字塑造了东亚人民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价值观传播与文明互鉴,让中日韩三国在保持各自文化特性的同时,搭建了深厚的连接。”李熙燮表示,如今,中日韩合作已从文化延伸至技术、经济领域,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将承担自身角色,推动东亚文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和平发展注入活力。”李熙燮说,“希望中日韩三国以汉字为桥,共拓创新之路。”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