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4·23世界读书日丨阅读空间的创新蝶变
理在·阅空间打造的喂泥剧场。理在·阅空间供图
小读者在体验造梦机。理在·阅空间供图
郑州图书馆内,小读者利用AR技术体验立体绘本阅读。郑州图书馆供图
中原图书大厦回声馆阅读空间。中原图书大厦供图
□本报记者 杜军 张魏
草长莺飞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漫步中原大地,特色阅读空间融入城市肌理,书页翻动声与城市心跳同频共振。
近年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了类型丰富的阅读空间,推动特色书店、城市书房、职工书屋等设施建设,让阅读不再局限于实体书店、图书馆,而是深入社区、工厂、文化空间等多元场景。
河南以“书香河南”建设为支点,通过阅读空间创新,重塑城市文化生态,为中原大地注入诗意与智慧。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河南省的阅读空间有哪些创新?效果如何?阅读空间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连日来,记者探访省内多家阅读场所,深入感受阅读场景新变化。
新场景
阅读空间的内外升级
4月21日,郑州市民苏苗楠带着4岁的儿子走进尚座中心的理在·阅空间书店,“我们是逛完商场后来到这里,儿子在这里体验《家在黄河边》展演活动,我点上一杯咖啡,深度阅读,非常惬意”。
苏苗楠告诉记者,现在书店的功能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不但颜值高、环境好,还能在此看演出、体验不同的阅读活动。“理在·阅空间作为创新打造的‘展、演、示’复合型阅读体验空间,实现了实体与数字、内容与场景的有效融合,现已成为打卡胜地。”理在·阅空间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阅读空间的整体焕新,阅读场景差异化打造也让读者耳目一新。近年来,郑州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陆续打造了与图书对话——典籍里的中国文化沉浸式阅读空间、廊里文化市集开放式互动空间、“家门口的郑州”主题空间、少儿“分级悦读”空间、地方文献特色阅读空间等。
为进一步提高阅读空间的使用效率,拓宽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辐射面,郑州图书馆向社会首批开放了两个特色文化空间。“以阅读为核心,通过‘共享’‘共创’,实现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郑州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海英说。
推进书香社会建设,阅读空间的布局不可或缺。近年来,河南为引领阅读新风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阅读空间,推动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安阳以甲骨文为主题打造特色书房,通过数字化互动、文创开发及沉浸式体验,让古老文字飞入寻常百姓家;洛阳把城市书房“河洛书苑”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全省共建有全国总工会职工书屋642家、省级职工书屋1600家,各基层职工书屋1.4万余家,其中80%以上分布在基层一线,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职工书屋网络,让阅读嵌入老百姓的生活,营造无处不在的阅读氛围。
阅读空间的创新,物理空间的升级是“面子”,阅读服务和活动是“里子”。以阅读为媒,阅读空间的内外升级不断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郑州图书馆一楼特色阅读空间,百家姓姓氏铺满墙面,18张古朴长桌有序排开,展示架上摆满了充满童趣的手工作品,这里便是启源故事会体验项目的常驻空间。在亲子课堂上,读者一起“听故事、学历史、做手工、习传承”,该品牌活动自2019年开创以来,已举办223场,参与读者达219万人次。
“这一阅读空间为我们打造专属IP、开设公益课堂、展示文创产品等功能提供了场地保障,精心设计的特色主题活动,不断丰富着品牌内涵。”王海英介绍,启源故事会项目已荣获河南省全民阅读优秀阅读品牌和中国图书馆学会2021年阅读推广展示项目。
“4·23”世界读书日前夕,沉浸式剧游读书会——《太白金星有点烦》在中原图书大厦进行,读者围坐一圈,声情并茂地朗读书中经典段落。“我们通过举办阅读推广、公益讲座、展览展演等形式,创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阅读活动,打造沉浸式创新型文化阅读空间。”中原图书大厦营销部主任李玉茹说。
“阅读空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科技感增强和服务的独创性,还体现在空间设计的艺术化,满足读者需求的个性化,以及注重读者的综合体验感和社交需求方面,是在政府主导下,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结果。”郑州文心书馆馆长、传统文化学者袁勇告诉记者。
新模式
构建良好阅读新生态
“今天我是来‘追星’的,只要中原图书大厦有活动,我基本都会参加,一开始我是自己来,后来我是拉着朋友一起。”在中原图书大厦举办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乔叶《要爱具体的人》校园分享会现场,阅读爱好者张晓天说。
新型阅读空间的涌现,吸引着更多年轻人走进书的世界,他们放下手机,体验不同的阅读活动,在这里分享、交友、提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我读故我在”刷新了“阅见美好”的新高度。
在理在·阅空间,点上一杯咖啡,借一本好书,郑州市民金玉华的阅读时光就开始了。“这里有很多自助服务,环境也很好,也适合拍照打卡,能提供不少情绪价值,我很喜欢。”理在·阅空间有6万多种图书,不仅市民喜欢,游客也喜欢在这里阅读打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人们体验到书籍里的知识“活起来”的乐趣,舒适、悠闲、沉浸式的阅读人文环境更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
袁勇认为,最具活力的年轻群体对阅读空间的社交属性和互动性,有着更多的期待。很多“精而美”的阅读空间,不仅仅有“社交”的功能,还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情绪价值,将“读、玩、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型文化消费场地。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原图书大厦利用现有的各类阅读文化空间,5天举办30场定制化文化活动,涵盖阅读分享、非遗体验、艺术手作等多元内容,吸引千余名女性职工参与;河南省各级工会依托职工书屋搭建思想引领、文化交流以及教育培训的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也显露了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色;曾经以藏书量为核心指标的图书馆,如今化身为流动的文化磁场,通过空间再造和活动创新,促进知识流动和人际联结。
“郑州图书馆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创新阅读空间,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功能,更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学习环境,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王海英说,图书馆特色空间建设是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体现在功能拓展上,更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态和公众获取知识的方式。这种转型本质上重构了知识生产关系,即通过空间设计,将读者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内容共创者,使图书馆成为社会创新的基础设施。
一个个新型阅读空间竞相绽放,拓宽了阅读空间边界,构建了阅读新生态,为人们打开广阔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为全民阅读事业持续注入新动能。
在郑州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崔青峰看来,与传统阅读空间相比,新型阅读空间具有小而美、小而精的特点,为群众提供复合多元、便捷舒适的服务,有利于全省全民阅读活动向常态化、长效化纵深推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让市民群众享受均等化、优质化、便利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书香氤氲社会。
新体验
读者“新鲜感”的迭代
“当下,数字化阅读渐成主流,碎片化阅读趋势明显,娱乐化、可听可视化的浅阅读占据了读者较多时间,实现个体职业发展与情绪价值满足的个性化阅读,成为读者的主要需求,这就要求阅读空间在功能上转型。”袁勇说。
记者采访发现,特色阅读空间成为展示城市DNA的底色。在新华书店开封书城,展现宋韵的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走进书店,仿佛穿越来到宋朝一般。“这里有《千里江山图》《瑞鹤图》和《清明上河图》,还有汴梁八景,下班来这里转一转,感受宋式美学,‘班味儿’自然就会消失不见。”在附近上班的张女士是开封书城的常客。
开封书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封书城将八朝古都厚重文化与新华书店品牌巧妙融合,既有“书香味”还有“历史味”,同时加入了文创和丰富的活动,阅读空间变得更加“生动”。
当下,“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作为提供服务的阅读空间,需要重新定义适合年轻读者群体的空间价值,创建线上阅读不可替代的体验感和定制化阅读服务体系。通过对阅读人群的差异化体验设计与情感价值传递,将阅读空间转化为年轻人愿意停留、主动分享、持续参与的文化社交场所。
其实,对阅读空间的需求,最根本还是来源于对知识和真理的求索。理在·阅空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理在·阅空间是为了年轻读者尤其是“Z世代”人群塑造的阅读空间,是在数字世界中重构人文连接的一个空间,让读者在效率至上的碎片化时间中,能够专注各种形式的阅读,保留对抗碎片化的深度思考可能。
在李玉茹看来,要让青年群体感受到阅读空间“新鲜感”的迭代,“我们为年轻群体打造的艺术疗愈美学空间,以及目前正在打造的‘白拿吾皇不当猫’快闪式主题空间,都是利用沉浸式的体验感、空间创意美学化以及轻量化的社交活动,增加读者黏性。”
从本质上说,新型阅读空间正逐步从“有”向“美和好”跨越。省总工会宣教部三级调研员赵敬娟介绍,河南省总工会将进一步探索职工书屋全员化共享模式,支持各地职工书屋与当地图书馆、新华书店等阵地联建、资源共享;宣传推广建在车间、班组的“流动书屋”,就近就便满足职工群众借阅需求;建议推动企业职工书屋将服务对象拓展为职工家属和社区居民,形成开放式图书借阅模式,助推全民阅读。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城市书房建设已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提升”阶段。展望未来,要继续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让这些“家门口的文化灯塔”更加贴近群众需求,为城市文明增添温暖底色,助力书香社会建设行稳致远。
新型阅读空间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城市客厅、市民书房”的社会功能,都是全民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它们的创新式生长,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的温暖。“阅读空间需‘好看’‘耐看’,同时更需‘适用’,以‘无处不在’的阅读为导向,以启迪民众智慧为根本,打造复合型多元化阅读空间,提供更为便利的公共阅读服务,引导人们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崔青峰说。
专家观点
新型阅读空间助力全民阅读
□河南大学出版学院青年教师、管理学博士 李贝贝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呈现出全民阅读推广的成效,也在不断演变的阅读生态中指引新的方向。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阅读在本质上区别于通过各种电子设备进行的碎片化信息消费。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环境下,民众的阅读对象、阅读习惯、阅读需求、阅读体验等也在不断变化。以智慧图书馆、实体书店+、数字阅读空间等为代表的新型阅读空间,构成了推进和深化全民阅读的重要装置。
传统阅读空间在数字时代经历着从单一借阅场所向复合型文化综合体的转型,一方面延续了图书馆等传统阅读空间的核心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场景重构、服务升级和文化赋能,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阅读需求,形成甲骨文书屋、职工书屋、郑品书社、理在·阅空间等新型阅读空间。新型阅读空间通过下沉基层、延长服务时间和降低使用门槛,让阅读资源真正走进大众生活。为外来务工人员设立专门的“打工者书屋”并提供职业技能书籍,在偏远乡村推广“流动图书车”服务,将个人阅读行为扩展为社群化的文化活动。通过组建书友会、阅读打卡群等线上线下的互动形式,形成了稳定的阅读共同体。
年轻读者需要的阅读空间,本质上是一个能安放思想、激发灵感、连接同好的文化综合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场所,一个融合文化体验、社交互动与沉浸式学习的“第三空间”更能吸引他们。具体而言,一是文化共鸣的空间。年轻人渴望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阅读环境。例如,成都的“方所书店”将巴蜀竹编艺术融入书架设计,读者在翻阅《蜀道难》时能触摸到真实的竹纹肌理;北京的“正阳书局”以老北京四合院为场景,搭配京味儿方言的有声书墙,让历史文本“活”起来。二是社交赋能的平台。年轻人把阅读视为社交货币,空间需要提供“知识共享”的接口。例如,打造“15分钟阅读圈”,将邻里图书馆升级为邻里阅读空间,开展科普讲座、非遗艺术普及、经典文化诵读等集体性活动,从本地层面的公共接触中逐渐形成公共信任网络,构建社群阅读生态。三是感官沉浸的实验室。例如,国家图书馆的沉浸式阅读空间、嘉兴市元宇宙阅读体验馆等,都综合运用了AR、VR、MR等前沿技术。在实体售书空间中搭建“三维虚拟空间”,使得数字化的虚拟元素投射叠加至物理场所,利用交互式技术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新型阅读空间从阅读场所提供到阅读场景搭建的转型和迭代,既是技术助推的结果,也是现阶段深化全民阅读的必然举措。新型阅读空间以阅读为核心,通过功能复合化、文化在地化、运营社会化,重新定义了“阅读”的价值。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文化认同的构建,这也正是全民阅读推广的根本所在。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