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瓷处有礼③丨三彩里的china故事

2025-04-23大河网

编者按: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历史悠久、名窑星罗,一件件陶瓷器物承载着时光的温度与匠人的心意。从泥与火的对话中走来,它们不仅映照出东方美学的澄澈意境,也在文明交流的长河中化身诉说中国故事的无声“使者”。4月15日起,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大河网联合推出“瓷处有礼”系列报道,邀您走进泥火深处的东方美学,感受流动千年的文化情韵。

大河网讯 中国因瓷器而享誉世界,被誉为“瓷的国度”。英文中,“china”一词正是因瓷器源自中国而得名。那么,“china”是什么?

“‘china’指的是一种施有釉彩的陶器。”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说,早在东汉时期,河南洛阳就已出现彩色铅釉工艺。当时,“瓷”字应运而生,最初专指三彩技艺。可以说:“中国三彩,陶瓷之源。”

郭爱和在进行三彩创作。

“何为陶?何为瓷?”郭爱和从中国文化中“瓷”的概念出发,作出深入阐释。“‘瓷’字的下方是‘瓦’,象征陶器;上方的‘次’字中,两点水表示所用水分不多,而旁边的‘欠’字则可理解为类似芡粉的物质。”他向记者介绍说,“瓷”指的是在陶器表面涂上一种水分较少、质地如芡粉般的釉料后,再次入窑烧制而成的器物。“‘瓷’这个字,是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创造的。不能用西方的温度标准来定义中国陶瓷。我们依靠的是火候的掌握,是一次次冒着烧坏的风险才烧制出的那种流光溢彩、变幻莫测的器物——这,就是三彩,这,就是‘china’。”

清代著名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其著作《古玩指南》中记载,早在唐代以前,中国已有上釉陶器。这些陶器在工艺和精致程度上相对简约、粗犷,釉色也较为单一。这类工艺,正是三彩工艺的雏形,并在盛唐时期发展到极致。“可以说,‘三彩’被视为中国最早、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郭爱和说,彼时,作为多色釉陶的总称,三彩已在华夏大地蓬勃发展,而其中的“三”并非专指三种颜色,而是取其“多”的寓意,象征着丰富多彩、创意无限。

“在中华文化中,‘三’这一数字意义非凡,如三生万物、三令五申、三番五次,皆体现出‘三’所代表的是多元与无限。”郭爱和表示,三彩之“三”,正是对宇宙万物多样性的象征,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相生”的思想一脉相承。

郭爱和在进行三彩创作。

从驼铃古道到国际舞台,三彩艺术凭借绚丽的色彩与精湛的工艺,始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古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陶瓷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千年前,满载三彩器物的驼队沿丝绸之路缓缓西行,斑斓釉色下的骆驼俑、仕女俑、胡人俑,生动展现了盛唐时期开放自信的气象。而今,三彩艺术续写辉煌,频频亮相重要外交场合和大型国际展览,以“万瓷之母”的风姿再次惊艳世界。

多年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不断以三彩艺术为媒,活跃于国内外重要文化交流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华陶瓷之美。

早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郭爱和烧制的“洛阳三彩”釉画《京剧脸谱》被外交部选定为官方纪念品赠予各国驻华外交与领事机构,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010年,他设计的《三彩虎》在文化部举办的驻华使节新春招待会上,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驻华使节。同年,郭爱和还受邀为上海世博会河南馆创作大型主题陶艺壁画——《国之中 城之源》,用陶瓷艺术讲述中原文明的根与魂。

郭爱和作品《尚品》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金奖。

随着中国陶瓷走向世界,郭爱和的作品屡次亮相国际舞台。2011年,其陶瓷作品《梯田》在法国卢浮宫第十七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赢得观众一致好评。2014年,釉画《慧》入展法国卢浮宫“视觉中国·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另一件作品《寻梦丝路》则在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新丝绸之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中亮相,再度彰显其艺术影响力与文化传播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考夫曼先生曾高度评价郭爱和的三彩作品,称其不仅传承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兼具现代审美,是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结晶。他表示,洛阳三彩以其绚丽色彩与独特技艺,堪称“世界上最艳丽的陶瓷”。

三彩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跨越语言障碍,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郭爱和在创作中巧妙融合中国文化元素与河南地域特色,使三彩作品既有传统神韵,又富现代气息,展现出鲜明的艺术风貌。

“以《国之中 城之源》为例,这幅作品以黄河为背景,象征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品中融合了司(后)母戊鼎、甲骨文、河图洛书等文化符号,突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底蕴。”郭爱和介绍说,在釉色运用上,团队沿用传统三彩工艺中的黄、绿、白等经典色彩,并融入现代色彩理念,使整体色调更加鲜艳明快,富有视觉冲击力。在造型设计方面,则延续传统三彩技法,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使作品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审美。

郭爱和作品《洛阳》。

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郭爱和长期致力于提升中国陶瓷,特别是洛阳三彩的国际影响力。为纠正西方对“三彩”的误解,他提出将“三彩”直译为“Sancai”,而非简单用“three-color”来表述“三”之意。这一译法如今已被学术界、国家工艺美术名录以及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众多博物馆采纳。

去年,郭爱和携三彩作品亮相葡萄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年会,并在西班牙、丹麦等地积极推广三彩文化。未来,他计划不断深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全球陶瓷艺术人才汇聚洛阳,推动三彩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创新发展。

千年窑火不曾熄灭,三彩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中走来,三彩艺术历经岁月沉淀,凭借斑斓釉色跨越语言与地域的藩篱,承载着“天地生万物”的东方哲思,融入每一寸陶土肌理。放眼未来,这抹凝聚着千年匠心的东方色彩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限可能。(周金淼) 

推荐阅读

瓷处有礼①丨汝瓷有言 听china故事 感受China温度

瓷处有礼②|中国外交有了钧瓷的颜色

编辑:谭敏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