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内乡:龙头带动养殖智能化浪潮 机器人养猪正照进现实
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丁亚菲/文 受访者供图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大花岭村,21栋6层高的白色建筑拔地而起。
这里是内乡一个年出栏210万头生猪的养猪场——在这里,生猪享受着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机器人“保姆”提供24小时服务……
“二师兄”们的精致生活背后,不仅是传统养殖业的颠覆、智能农牧装备的更新迭代,更是南阳内乡迈向“中国农牧装备之都”的缩影。
全屋智能,“二师兄”们的精致生活
在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每一位“二师兄”自打住进楼房,就拥有了“全屋智能”的精致“猪生”。
每一栋6层楼房,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猪舍:五六层是母猪的“月子中心”,四层是保育猪的“幼儿园”,一至三层则是育肥猪的“成长公寓”。猪群还能通过天井内的电梯逐层流转,从出生到出栏,全程在智能化闭环中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这里,它们每天都呼吸着新鲜空气——智能环控系统四级过滤净化,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流感等病毒粒子;新风通过独立风道精准输送至每个栏位,污浊空气则经灭菌除臭后排放,彻底解决了传统养猪场的臭气扰民难题。
食物和水的传送,也给人满满的科幻片既视感。高38米、臂展2365米的巨型饲喂机器人,通过管道将饲料“无接触”输送至各楼层饲喂端。智能饲喂系统如同“中央厨房”,根据猪的日龄、体重动态调整饲料配方。猪只需要用鼻子轻触饲喂槽,专属“营养餐”便能精准投喂。
搭载了可见光摄像头、红外热像仪、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是智能养猪系统的大脑中枢,相当于一个不需要休息的高级兽医,在猪舍上方或地面的轨道上来回游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可以24小时监测温度、湿度、猪群姿态等近20项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将自动预警并推送信息至饲养员手机,以便饲养员实时掌控猪舍内部情况,提高管理效率。这些看似发生在未来世界的真实场景,背后是牧原300万余套智能装备在做支撑。
在猪舍里搞研发,他们为智能养猪注入强大动力
“养猪,是需要深度定制化的。猪舍不一样,养殖环境不一样,对设备的要求也不一样。找外部企业定制化生产,成本太高,开发周期太长,很难适配我们的需求。”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冬表示。
2018年之后,这个曾被忽视的传统行业,迸发出惊人的创新能量。牧原先是成立了专门的智能化部,组建了超过千人的智能化团队。
这个庞大的研发团队,也曾陷入迷途。所幸,他们很快就开始结合实际需求搞研发,研发人员每月超过一半时间都待在养猪场。AI算法工程师也要学会辨认猪的叫声,每台设备在量产前都要通过“猪舍生存挑战”……
如今,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研发团队,正在努力把跟猪相关的所有指标综合起来,为每只猪进行健康评分。
在其研发负责人胡旋烨的描述中,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区分猪群状态,方便饲养员精准管理。如猪群出现健康问题,需要重点护理;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需提前制定健康保障措施;而对于生长状态良好的猪群,只用简单地关注其生长体征,饲养员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需要特别关注的猪群上。
据了解,目前牧原智能化研发团队超1200人,在智能化应用领域成果斐然,已拥有5大类30种智能装备,为智能养猪的未来注入了强大动力。
机器人养猪,让养殖行业有了新未来
牧原的智能化浪潮,催生了庞大的农牧装备需求;头部企业的强劲带动,也给足了内乡跨越发展的底气。
2020年,内乡县在建设“全国现代猪产业第一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牧装备之都”的目标。
据内乡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万书平介绍,为了吸引优秀企业,内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建设了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让来落户的农牧装备制造企业能够“拎包入住”;提供供应链金融,为企业提供融资300亿元;通过增量配电网和工业蒸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这些支持措施和牧原的订单赋能,吸引了大批牧原供应链企业落户内乡,与牧原零距离合作。
万书平说,目前正常运行的企业1900余家,年营业额达300亿元。其中,入驻农牧产业园区的农牧装备制造企业46家,2024年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4亿元,安排就业5000余人。
在深圳创业的内乡人庞红玉,也是被吸引回乡的企业家之一。在庞红玉看来,智能化农牧装备市场潜力巨大,还是一片蓝海,“未来,再让年轻人像以前一样去养猪,是不现实的。未来的养猪场,会大量采用智能装备、AI算法、人形机器人”。
在庞红玉的设想中,再过个三五年,机器人养猪就会成为现实。“机器人养猪,会是未来一个绝对现实的场景,也是必然趋势。”
今年初,牧原集团创始人秦英林率团队专门去了趟杭州,与很多生产机器人的企业探讨,如何将机器人全面推广到养猪的每一个环节。
他希望,通过智能化代替繁杂辛苦的人工劳动,让养殖行业的劳动者在更舒适的环境里体面工作,有尊严,受人尊重。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