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河南丰富的文旅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来看专家的建议
编者按
2025年5月19日将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值此五一节假日文旅热度持续升温、全民出游热情高涨之际,顶端新闻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推出“‘豫’见文旅新动能”专题,探讨河南文旅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深层密码,为河南省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河南旅游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考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陈智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旅游发展立足本土优势,以守正创新之姿,通过三大举措推动乡村旅游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是深挖资源,赋能乡村发展,增强乡村旅游的品质。河南全面落实“四高四争先”战略,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周边村落,以及朱仙镇、赊店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资源,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闲于一体的镇域旅游形态。依托乡村记忆工程,打造诗意家园,唤醒“乡愁”记忆,建立乡土文化电子档案,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河南乡村故事。
二是塑造特色,赋能品牌振兴,增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聚焦打造“老家河南”乡村旅游优势品牌,推进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建设,培育“红旗渠人家”民宿、修武云台山民宿集群等特色品牌,推广光山“文产特派员制度”、栾川“百村千宿”等经验。运用新媒体宣传老君山云海、郭亮村绝壁奇观等河南乡村风光,推出以嵩山少林、牡丹瓷等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强化品牌集群效应。
三是建强队伍,赋能人才振兴,增强乡村旅游的持续性。发挥乡村文旅能人引领作用,吸引青年人才返乡。通过“老家河南”系列培训提升本土人才素质,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人才。创新人才机制,推进产教融合,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共建旅游学院;推广现代学徒制,实施“人才飞地”,推动“两个带头人”工程,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河南打造高品质主题公园的几点思考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郭海荣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河南主题公园建设已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家园区入围优秀榜单,游客量与收入屡创新高。为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需从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核心IP、加强人才培养三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推动园区发展。立足“全省一盘棋”,全面摸底并制定中长期规划,重点扶持中小型公园融资。针对郑州、洛阳等城市,依据人口、消费及交通条件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地方政府引导主题公园与城市文化融合,如开封依托宋文化打造与古城风貌呼应的园区,许昌围绕三国文化规划特色项目,实现园区与城市协同发展。
二是构建核心IP,以不断创新提高核心吸引力。深挖河南“华夏文明之源”底蕴,以黄河文化、殷商文化、河洛文化为根基打造特色IP。“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沉浸式演出再现中原农耕文明,清明上河园还原北宋市井风情,规划中的郑州中华文明主题乐园拟融合文明发展脉络与休闲体验。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以体验共情推动产品出新出圈。河南通过“引育并举”强化队伍建设。一方面,在郑州、洛阳设立专项补贴,解决住房、教育等问题,吸引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联合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及职业院校,开设主题公园运营、创意设计等专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定向输送人才。大胆起用年轻团队,以创新思维推动主题公园发展,助力中原文化魅力走向全国。
河南文旅转向“创意运营驱动”的价值深耕新周期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宋朝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2025年的河南文旅,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点。
作为“国之大者”的文化传承枢纽与“人间烟火”的民生经济纽带,河南文旅业已经从“资源资本驱动”的粗放时代,转向“创意运营驱动”的价值深耕新周期。
“文旅+”跨界狂想曲:当工业、科技、康养与河南文化深度联姻。2024年上半年,一系列促进文旅消费及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文旅+”文商旅深度融合新模式发展。文商旅融合打破产业边界,整合资源,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作为行业新趋势,其推动文旅商业向“精致而接地气”转型,“运营为王”成河南文旅未来发展方向。
县域旅游逆袭战:“非遗+国潮”催生流量爆点。文旅市场下沉趋势明显,县域旅游成消费新宠。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收入与游客接待量显著增长,河南登封、中牟等多地入选百强或潜力榜单。区别于其他省份,河南县域游聚焦玩法创新,依托古村古镇、非遗民俗,打造中原农耕与黄河文明的沉浸式文旅地标,走“国潮”发展之路。
城市考古新浪潮:解锁年轻人的“文化慢疗”。2024年,城市文化探索兴起,年轻人热衷城市考古、CityWalk等深度旅行方式。“城市考古”源于日本“考现学”,旨在探寻城市历史故事。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众多遗址、故居承载文化记忆,随着城市更新加速,“城市考古”代表的“慢生活”,有望成为年轻人对抗压力、寻找文化记忆的新方式。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