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漯河: 从“中原粮仓”到“世界餐桌”
◎本报记者 张毅力 通讯员 张晓甫
“这是今年第三批出口的货物了,巧克力棒在海外是‘网红’食品。”近日,河南麦恩食品有限公司贸易部部长李卫民指着一排装满“网红”食品的集装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季度以来,公司多类产品已出口英国等国家,海外销售态势持续向好。
漯河市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漯河食品出口额1.9亿元,同比增长84.7%,增速强劲。
食品“出海”何以加速?漯河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按照“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追求发展食品产业。今年以来,漯河建立重点企业清单和拟培育企业清单,在苦练“内功”的同时,精选15个境内外重点食品展会,助力企业在海外“开疆扩土”。
苦练“内功”:做好食品“四篇文章”
“经过多年创新发展,公司已研发200多个品类,年产肉制品4万多吨。”河南御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伟涛介绍,一袋脆皮肠经工艺改良,能在国外会员店卖到66.9元,单品年销售额破亿元。
漯河食品频频“出海”、食品及关联产业加速融入国内国外大市场的背后,是该市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结果。
2022年9月,漯河市建成了河南省唯一的食品类省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目前,这个食品产业“创新大脑”汇聚了14名院士领衔的23支科研团队,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等前沿领域,已突破了32项关键技术、发布了40项代表性成果。从“制造工厂”到“创新策源地”,漯河仅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
在这里,中小企业通过共享实验室实现了“拎包研发”,政府搭建的“中原食品科创园创新综合体”让创新成果“周周有路演、月月有转化”,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以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聚漯河高质量发展之势。”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介绍,漯河近年来发挥食品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把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健康观融合贯穿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过程,食品工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四篇文章”一起做,汇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合力,在提质传统食品、培育新兴食品、布局未来食品上提速竞跑,在“老树发新芽”“新芽扎深根”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练就“外力”: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在中誉宠物食品(漯河)有限公司展厅,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零食恰似萌宠的“零食铺子”。墙上悬挂的世界地图,以漯河为中心,密密麻麻标注着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
“每天有24万罐宠物罐头、20万袋猫条等宠物食品下线,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公司同行业出口值全省第一。”上述公司副总经理赵阳介绍,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困难和挑战,漯河众多食品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向“新”而行,努力开拓新市场新空间,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产品新优势。
漯河市商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去年以来,漯河市食品企业在海外加速开拓市场。其中,漯见食品、河河汇食品等16家中小食品企业的果冻、薯片、甜玉米罐头等产品实现首次出口。
为扩大食品企业的销路,漯河市商务部门重点对接多家头部电商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无障碍入驻,推动食品企业“上线触网”;漯河海关开辟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高效保障7×24小时通关,支持食品企业随报、随检、随出证,实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等原产地证书数量、货值分别同比增长33.6%、62.1%。
“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漯河现有食品企业7000余家,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部分单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更吸引众多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漯河市政府副市长周剑介绍,漯河市已实现了从“中原粮仓”到“世界餐桌”的产业跃升、从“制造工厂”到“创新策源地”的动能转换、从“区域展会”到“产业风向标”的价值跃升。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