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牢记嘱托 奋勇争先丨深耕沃野绘新篇——写在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发布之际

2025-05-20大河网-河南日报

5月19日,襄城县紫云镇孙祠堂社区,麦客正在收割小麦。 吕超峰 王金照 摄

  □本报记者 刘一洁

  伴随“三夏”生产的火热气息,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正式发布。

  这再度彰显了中原大地重农强农的鲜明底色,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奋进号角,为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书写“粮安天下、产兴民富、村美人和”的河南答卷指明了路径。

  扛稳“国之大者”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部署的首要任务,不难看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一以贯之坚持的重要原则。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但放眼全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河南作为粮食大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眼下,全省小麦开始进入大规模收获期。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一品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作为农技人员,我们要努力打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助力每一分耕耘”。

  从去年开始实施到今年扩大实施规模,省委一号文件瞄准“单产提升”这一目标,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为依托,着力打造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

  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还需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中原农谷创新能级跃升,聚焦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全年培育优良新品种17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亿元,成果丰硕。

  位于洛阳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依托科研创新、研学教育、校企联合培养等产教融合工作,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下一步,我们将谋求AI和农机的深度融合,为农机添‘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嵌入式工程师韩玉玺表示。

  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大数据平台一屏“掌管”万亩良田。“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稳面积、增单产’,就好比农业的丰收公式,当面积与单产协同发力,粮食总产必将实现增长。我们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发挥科技优势,为单产提升助力。”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主任李占说。

  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4个百分点。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并从“推动种业创新”“强化农机装备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等方面分解任务,将进一步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内生动力。

  激活发展“引擎”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增加农民收入,依然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的重要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从2.72∶1缩小到约2∶1。如何进一步助农增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守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4年,全省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5.6万户49.8万人,人数占比57.7%,比2023年年底提高8.2个百分点。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作为根本性举措。

  兰考县建成“共富工坊”276个,带动2万余人就业,其中脱贫户、监测户3263人,每人月增收2500元;林州市依托98个特色农业产业项目,通过订单收购、规模经营等带动1万余户次实现增收。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强调“健全帮扶机制”“注重激发内生动力”,从“输血”到“造血”,让脱贫成果更加巩固、成效更可持续。

  强支撑,全方位拓宽农民致富路。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持续培育县域富民产业’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新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河南科技智库农业强省战略研究基地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滕永忠表示。

  卢氏县香菇撑起了“致富伞”,正阳县花生成了“金豆豆”,栾川县民宿闯出了大产业……前不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指引我省以富民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经济跃升。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特别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坚持以促进就业促增收”“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从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多种收入组成出发,助农增收。

  绘就和美画卷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农村改革”等细化任务,努力绘就河南乡村“富春山居图”。

  推进乡村建设,让乡村美起来。

  山环水抱、茂林修竹,郏县黄道镇纸坊村的路边停满了游客的车辆,以前干涸、堆满垃圾的河道如今成了人们垂钓的好去处。“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我们将进一步打造‘绿水青山’,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村游’。”黄道镇农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王晓峰说。

  2024年,河南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效显著,农村户厕改造18.36万户,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6.3%,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

  为进一步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全省各地和美乡村建设的新实践,我省今年将培育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希望全省各地积极学习借鉴先导区的先进经验模式、体制机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一条符合地域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乡村治理,让乡村“暖”起来。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高效的乡村治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的发展潜力。临颍县大郭镇大郭村创新推行“巷长制”,在村党支部与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巷长”解民需,群众“好办事”;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建起民俗文化馆、法治广场、民族团结一条街,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融入村民生活。

  如何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列出任务清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必须用好改革这个法宝。省委一号文件围绕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村资源资产管理使用、乡村人才培育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改革谋突破。

  省委一号文件的出台,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任务书,更绘就了发展的路线图。夏韵渐浓千帆竞,砥砺奋进正当时。河南将以省委一号文件为引领,锚定目标任务,扛稳责任担当,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