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创”如何创造近亿元效益?
绿釉小陶狗跑进了菜市场 制图/韩露
上榜案例
河南博物院
探索“大文创”发展新路径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近日,河南博物院凭借“文创产品开发改革试点”实践成果,荣登河南省2025年第一季度改革典型案例红榜。数据显示,该院年度文创收入突破9000万元大关,若计入其带动的文旅综合效益、社会文化效益,整体价值贡献呈几何级数增长。
从学术殿堂到大众课堂,从历史记忆到时代IP,河南博物院——这座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文博殿堂,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为全国文博机构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小商品”到“大文创”,打造“三位一体”模式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至六年前。彼时,刚刚起步的文创商店还只能做“小商品”,年营收刚过百万元。
随着国家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试点,河南博物院成为首批试点。
货架上的文创商品只是河南博物院“大文创”发展蓝图的一部分。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介绍,除文化文物创意衍生品外,社会教育、公众研学、特别展览、内容出版、数字文创、文旅演艺、科研成果转化等文化增值服务产品均属于“大文创”的范畴。
进入2025年以来,河南博物院在创新业态模式上动作频频。今年年初,河南博物院推出“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观众只需要佩戴专业VR眼镜,便可一秒穿越至唐玄宗天宝三年的洛阳;“五一”假期,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玛雅VR超沉浸体验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带领观众穿越至中美洲热带雨林,探索金字塔构造与玛雅历法奥秘。
上述活动均由河南博物院与第三方公司联手打造。史自强表示,河南博物院构建了“文物资源+社会开发+产业链共建”三位一体的共享模式,与社会力量共享文物资源,吸引企业参与文创开发,共同打造文创产业链。
从“麦田”到“菜市场”,跨界传播让文物走出博物馆
2022年,中原大地即将麦熟之际,从全省博物馆精选的40件馆藏文物复制品出现在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麦田里。最终,这座引爆全网的“麦田里的博物馆”带来超1亿次网络曝光量。
更大的胆识体现在“下沉战略”。2024年,河南博物院联合眷茶,在郑州市纬四路农贸市场打造了“菜市场里的博物馆”,让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绿釉立姿陶狗等文物复刻品出现在菜市场摊位上,与瓜果鲜蔬相互映衬。
河南博物院从未停止文化出海的脚步。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介绍说,“华服来潮”汲取了中原文化精髓,走上英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美国纽约等国际舞台。2025年春节,在阿联酋迪拜,国际模特身着“华服来潮”明星产品马面裙,向观众展示东方服饰之美,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符号体系的构建。
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间接带动万余人就业
若问考古盲盒有多火,或许河南博物院南门马路对面的居民最有发言权。
在郑州市经七路开烟酒店的朱先生至今记忆犹新:“博物院对面的酒店里住满了前来买考古盲盒的人,还没开门的时候就在门前广场上排成了‘贪吃蛇’。”
鲜为人知的是,考古盲盒的生产地并非在郑州,而是位于洛阳市宜阳县下龙村。
随着考古盲盒的爆火,村民的日子也红火起来。史自强告诉记者,自河南博物院文创部门成立以来,其先后与两百多家民营企业合作,指导开发文创产品超两千款,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间接带动万余人就业。
“通过共享发展,实现了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模式,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更以市场化手段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瓶颈,为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作出了应有贡献。”史自强说。
专家点评
博物馆“大文创”体系重构文博生态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 龚良
博物馆文创应当承载三个核心使命。首先,作为地域文明的解码器,将馆藏文物蕴含的文化基因进行当代诠释;其次,充当专业研究的转化器,使学术成果通过创意设计具象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产品;最后,成为文化传播的助推器,构建“物—人—社会”的持续性价值传递链。文创商店作为博物馆的“文化会客厅”,其核心功能应定位于建立观众与文明的情感联结,而非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
优秀的博物馆文创必须具备双重转化能力。一方面要完成历史文脉的当代表达,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另一方面要实现文化价值的具象传播,使观众能够通过产品与千年前的文明展开对话。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元素复制,而是需要建立在对文化本源的深度理解与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基础之上。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