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竖屏热浪 如何持续升温?
郑州市中牟新区鲲鹏小镇已成为剧组扎堆拍摄地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记者 宋敏 王歌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中原大地,但比天气更“灼热”的,是各大影视基地昼夜轮转的开机音浪。
一组数据印证河南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我省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占全国约四成的产能;2024年,全省备案微短剧超5000部,其中557部作品共1465次跻身全国短剧热力榜。郑州打造“微短剧之都”的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郑州如何跃升为全国微短剧拍摄重镇?这股热潮为河南注入了怎样的澎湃动能?这个新兴风口又拥有多强的生命力?
“俊男靓女”奔赴中原
推开郑州市中牟新区鲲鹏小镇一间摄影棚的门,迎面撞见正大声调度现场的重庆籍导演天浩。这位曾辗转于横店片场、闯荡过北京电影节的新锐导演,嗅到影视行业风向“剧”变,今年果断调转航向投身竖屏快节奏战场,将镜头对准郑州“竖店”。
“在别的地方拍豪门戏,不少场景得跨区域租,转场就是高预算。”天浩想起不久前在郑州勘景,“遍地是剧组”“天天出作品”的场面让他震撼,“楼下是‘庄园宴会厅’,隔壁棚是‘ICU病房’,电梯直达‘总裁办公室’,还提供设备器材租赁,配套盒饭、群演和住宿——全产业链都塞进一个园区了”。他到郑拍摄的首部短剧比原计划提前两天杀青,省下的钱全砸在了后期特效上。
这并非孤例。“俊男靓女”纷纷奔赴中原,比如“95后”演员陈金溪。“在郑州,主角的日薪能从2000元到1万元,有一定表演基础的配角也能拿到800元到1500元。这里拍摄机会更多、离家又近,这都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位“北漂”回来的洛阳姑娘在郑州拍了几部戏以后,就准备签约一家演艺公司,长期扎根河南。
河南何以成为影视人“大迁徙”的目的地?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背后是产业逻辑的深刻变迁——轻量化生产、短周期迭代、强流量变现的微短剧特性,与郑州突出的区位枢纽、显著的成本洼地、丰厚的人力储备、多元的场景资源等精准契合。本土团队加速成长,外来力量加码布局,共同在这片热土上激荡起前所未有的产业动能。
产业“重生”买卖更旺
微短剧中“重生”“穿越”是主角逆袭的经典桥段。现实中,河南创业者们正用同样逻辑,写下一部“产业重生实录”——盘活闲置资源、打通上下游链条、重塑经济生态。
走进郑州高新区的郑州天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会议室里正上演“职场风云”等戏码。“这既是办公区,也是短剧拍摄场,负一楼还有4000平方米的道具库。”该企业负责人刘梦琛介绍,三年间,公司从靠网文订阅生存,到转型月产80部短剧频登行业榜单,如今实现从IP开发到制作发行全链条掌控,年产值破10亿元,旗下“心动短剧”播出平台用户超200万,正计划进军海外市场。
天桥短剧的“重生”轨迹,正是河南微短剧产业蓬勃跃动的缩影。记者发现,不少微短剧企业负责人来自广告、婚庆、摄影等跨界领域。当废弃厂房在镜头里“变身”为豪门客厅,当偏远乡镇因剧组云集重获生机,中原大地正裂变出一条奔涌的影视新动脉。
在新郑市郭店镇,木马微短剧拍摄基地运营方、河南芊娱芊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预约表感慨道:“曾经这里灰尘积了半寸厚,如今日租金3000元仍抢破头!”
当基地的灯光亮起,经济的活水也随之涌向周边村庄——在邻近的张辛庄村,72岁的李大爷化身“专业群演”,日薪150元;王阿姨的保洁队专攻片场清洁,月均增收4000元……“摄影机一开,撬动的是整条产业链,餐饮、住宿、运输全‘活’了!”郑州制片人周春序说。
短剧不会是一阵风
当同质化、荒诞剧情屡遭诟病,当消费由充值为主向“免费+付费”转变,今年的微短剧市场更显“百舸争流”。
微短剧本质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消费”的产物。然而,“15秒必转折,结尾必留悬念”的剧情范式,让用户在“流量狂欢”后产生严重的“爽疲劳”。如何让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真正沉淀文化价值,成为业界必须跨越的门槛。
“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产业升级需求,郑州乃至整个河南,亟须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国有城投平台的主导下,联合市场主体共建微短剧总部基地,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河南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周健认为,唯有通过资源整合与能级跃升,推动多业态融合与国际化发展,才能将行业从无序竞争拉向健康轨道,使微短剧真正成为文化消费新引擎、城市品牌升级与文旅融合的强力支点。
“短剧不会是一阵风。”受访者纷纷达成共识:“竖店”的未来在于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态圈——以政策精准滴灌扶持精品,以科技赋能驱动创新,以深厚文脉滋养独特IP,以完善链条吸引高端人才。
当“人人皆演员,处处是场景”的活力与对品质的坚守、对规则的敬畏相结合,郑州这座“竖屏之都”方能真正从“跑得快”迈向“走得远”。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