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轻摇一扇风 漫品千年韵——扇面书画的千年风雅与当代对话

2025-07-09大河网-河南日报

[明] 仇英 《山水图》 扇面

[宋] 易元吉 《猿猴摘果图》 团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雷

  扇面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其形制之美、意蕴之丰,早已深深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肌理之中。从文人雅士的怀袖雅物,到寻常百姓的消暑良伴,一方扇面承载的不仅是清风徐来,更是诗书画印交融的东方美学。本版邀请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李健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大学书法》杂志副主编顾翔,文艺评论家、南京大学历史学(考古学)博士郑志刚,拙堂扇庄庄主孟洪斌,一起畅聊扇面书画的鉴赏、创作和收藏。

  从怀袖雅物到流动美术馆

  扇面艺术是小品大艺,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宋、元时期已经广为流行,到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扇面艺术在中国绵延千载,其文化印迹早已深深镌刻于华夏文明的基因之中。目前,苏州制扇技艺作为中国扇艺的杰出代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洪斌介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都有扇子的踪影,无论是《红楼梦》里的晴雯撕扇,还是《三国演义》里孔明的羽毛扇,都是有关扇子的佳话。明清以后,折扇被文人视作怀袖雅物。苏扇以竹骨宣纸为基,材质拓展到象牙、玳瑁等。常用材质竹子是“四君子”中唯一能拿到手里把玩的,同时也是虚心、正直、气节、厚积薄发等精神意象的集合。

  然而,尽管扇子在材质上颇有门道,其灵魂依旧是书画,本质是书画的承载体。郑志刚说,扇子虽然看似灵巧,却蕴含着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的韵味,包含着人生哲学。古往今来,咏扇的诗词不胜枚举。唐有杜牧“轻罗小扇扑流萤”,明有唐寅“秋来纨扇合收藏”。古人用扇子承载诗词歌赋,又将其和人情世故结合,回味无穷。

  “高逸的文人、风雅的居士,一年四季都手有小扇。扇子上如果少了书画,就是绝大的缺憾。”郑志刚说,扇子上的书画往往以一面书、一面画的形式存在,上面还有印章,这就是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在他看来,“扇子有一点是其他书画载体没有的,它还是一座小型的、流动的美术馆”。李健强也认为,扇子可以随身携带,和人形影不离,使上面的书画作品变得可触、可摸,还可以赏玩,实现了和观者的近距离交流,也使主人的风雅情趣反映在扇骨、扇页之间。

  小小扇面,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大智慧。郑志刚表示,扇子的哲学内涵十分丰富,本身有着“收放自如”的意蕴,“它带给你的不仅是自然的清风,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让我们得以在品扇、赏扇之间体悟人生的大境界。小小的扇子,功莫大焉”。

  好的折扇一定要有好的书画作品

  扇子上的书画艺术,饶有风韵,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珍藏。顾翔分享说,最早的题扇记载见于《晋书》,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卖扇老媪题扇的故事。王羲之在老媪的六角扇上各写了五个字,告诉她“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也”。结果,她的扇子果然被抢购一空。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曾受人之托书写扇面。在创作过程中,他不小心多滴了一滴墨,便顺势把这滴墨改画成一头黑白相间的母牛,于是便留下了“笔误作牛”的美谈。

  历代书画家、文人雅士都喜欢在扇面上题字作画,这使这项艺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李健强介绍,早期的扇子以绢帛为主,多为团扇,画的种类多为工笔。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扇面的交易。后来随着折扇的发展,纸面的扇画增加,写意、文人绘画开始盛行于扇面。这也体现了扇面画风格的变化。

  李健强说,明清时期是扇画的高峰,包括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都是画扇高手。不过,据郑志刚观察,当代画扇的画家有所减少。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画画会考虑展示的尺幅、绘画的难易等一系列问题。“折扇轻摇之际,缓笔运思,这种沉浸的心态、隽永的思绪,让我们在品味扇画的时候自然能够与之同频共振”。郑志刚指出,扇子本身是轻盈的,其中的文化却是厚重的,这种反差形成了刚柔并济、巧拙兼具的效果。因此,扇面画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积蓄和文人雅士的心态,只有深谙扇面中的门道,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孟洪斌说,折扇在当下通常被视作“雅玩”,将“雅”字赋予扇子是再恰当不过的。好的扇面一定要搭配好的书画作品。书画艺术赋予扇面更多的人文精神,缺了书画,扇子就只是一个物件。

  随时代而发展的扇面“潮”

  作为扇面收藏的爱好者,顾翔介绍说,在二三十年前,扇面收藏还是一个小众爱好,有着小而精的特点。这些扇面画的创作者往往手法严谨,讲究位置经营,随扇子的形制安排章法与构图。这些小而精的扇面作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20世纪90年代,以傅抱石、潘天寿等名家为代表的扇面作品就可以拍到30多万元的价格。近些年,名家扇面更加受到追捧,有的甚至可以拍到几百万元的高价。

  李健强表示,想收藏一把完整的精品扇子不容易。在物质层面,扇子的材质就存在高低之分。在精神层面,名人字画又赋予扇子精神和人文价值。由于扇面书画讲究诗、书、画、印的风格匹配,那些来自大师之手的扇面,收藏价值往往是较高的。

  孟洪斌补充,据他了解,收藏扇子的不只有中年人,还有许多年轻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覆盖面很广。这体现了扇面艺术受众广泛,其审美价值也具有普适性。

  面对这样的机遇,如何借此发展扇面文化,也成了艺术家关注的焦点。顾翔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扇子的实用功能已经逐渐淡化,转化为一种赏玩的艺术品。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国潮,喜欢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演绎。扇面创作者也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对扇面的材质、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和探索。

  孟洪斌指出,在流行文化中,扇面上的字画和衣服上的装饰图案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年轻人喜欢的扇面,往往不局限于传统书画,而是从古诗词延伸到了流行语,甚至直白抒发持有者的情绪。这使扇面成了更加个人化的情感载体。”

  正所谓广结善缘,知足常乐,“扇”本身也和“善”息息相关。漫谈之中,四位艺术家常提及,扇面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内心的善意。只有尽“扇”尽美、待人“凉扇”,才能让扇面蕴含的人生哲学走进更多人的内心,让更多人在凉风中感受一方清净。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