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出海”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观众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宣传展板旁拍照留念。新华社发
放眼近期全球市场,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再到LABUBU(拉布布),来自中国的“明星”一个比一个耀眼。而这一系列的文化出海现象背后都离不开IP的力量。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企业正在打造出日趋完整的IP运营生态链,将IP跨越时间、空间的传播力,转化成中国文化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IP能够跨越山海,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使者?首先与IP自身的属性有关。一个优质的IP往往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吸引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衍生出多种形态的内容和产品。它不单单是一个符号,更是潜力无限的宝藏,是创作者、运营者灵感和心血的结晶,也是消费者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与此同时,IP的孕育也离不开长期的开发和持续的运营。
中国IP往往既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又汲取了国际养分,能够给予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同样浓烈的感官体验和情绪价值。例如《黑神话:悟空》取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冲进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这些IP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出代表性的符码,并在科技赋能之下将其转化为创意性的视觉表达。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中国文化在出海过程中的文化折扣,或因文化隔阂而在海外市场遇冷。而这些大火的IP却能够跨越文化隔阂、激发出情感共鸣的强大力量。
接下来,数智技术应当成为中国IP出海“进阶”的高速引擎。中国IP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度,将更多新技术手段融入IP开发、运营的全过程。例如在网络文学领域,对AI的使用程度和效率正在日益提升。据悉,2024年起点国际新增AI翻译网文作品超过3200部,占到起点国际所有出海网文作品总量的47%。而在短剧出海过程中,AI也已经渗透到了剧本创作、分镜设计、译制、配音等各个环节。未来我们应当让更多中国IP在AI助力下实现“一键出海、全球追更”,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无缝衔接”。
更进一步看,构建强大的产业体系也是中国IP出海“进阶”的核心路径。与美国迪士尼、梦工厂等品牌相比,我国IP出海的产业体系仍有很大延伸空间,以IP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融通的全产业体系将是下一个市场爆发点。在这方面,“熊出没”IP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相关动画作品还被译制成百余个语种,出口覆盖130多个国家。以此为基础,还开拓了“IP+旅游+商业”的创新融合业态,打造了文商旅融合项目“熊出没欢乐港湾”,推动IP价值向商业消费的高效转化。
而真正决定IP出海“深度”的,还有本地化适应这一关键环节。很多IP在国内拥有一定知名度,但在海外市场推广时,因缺乏对不同文化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本土化策略,未能引起广泛共鸣。而全球吸粉无数的LABUBU曾在泰国身着泰服、在卢浮宫走进世界名画、在西班牙化身斗牛士。正是这些“本地化”打法帮助LABUBU成功打入多个海外市场。未来中国文学、影视、游戏等IP出海过程中都应当着力根据当地客户的需求实现“量身定制”,让更多中国IP变身全球IP。
当中国潮玩成为全球年轻人争相拥有的“社交货币”,IP出海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繁荣,更是中国文化以创新之姿对话世界、以东方之美陶冶世界的生动图景。未来中国IP若想在全球市场上拥有常青生命力,离不开文化底蕴、离不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将中国IP日益推向世界舞台中央。
(作者:杨杉,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会员)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