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把甲骨文故事讲给世界听——访“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策展人陈楠

2025-07-09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洋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玥颖

  盛夏,香港。

  7月5日,一辆涂满“了不起的甲骨文”巨幅海报的“叮叮车”在街头驶过。这天起,这幅充满古朴与现代、设计与巧思的海报,将覆盖香港139块月台灯箱和巴士车站屏幕。

  距离香港2200多公里外的清华大学里,海报的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为“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做最后检查。

  7月11日,作为“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的重要活动之一,由省政府新闻办、省政府外事办指导,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河南日报社、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协办的“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大幕拉开。穿越3000多年的甲骨文故事,将在东方之珠讲给世界听。

  作为此次展览策展人,陈楠既遵守着考古学家的严谨,也挥洒着设计师的想象。“让甲骨文成为活在大众身边的朋友,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中长出新芽,是我孜孜以求的。”陈楠说。

  “甲骨文了不起,河南也了不起”

陈楠个展—法国商博良世界文字博物馆

  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古文字展览的陈楠,是第一次与省级党媒集团合作。陌生感催生了新的策展理念。“以更宏阔的历史叙述方式,让观众与甲骨文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和现代蓬勃。”陈楠说。

  展览每部分的名字,代表着陈楠的策展理念。“溯源·见证”,甲骨文摹刻技艺作品与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报道相映成趣;“活化·焕新”,甲骨文数字艺术及装置作品集体亮相,体现文明火种与当代艺术的深情相拥;“穿越·对话”,全国首部由报业集团打造的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全球首映,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甲骨文在代码与算法的世界里,完成从历史遗存到数字生命体的蜕变。

  “历史、艺术、数字,展览不仅是对文明基因的呈现,更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创意实验。”陈楠说,“通过展陈设计,用亲民的方式传递严肃的学术,让凝固的历史开始流淌,沉睡的文字有了呼吸。”

  文脉焕新、生生不息。陈楠认为,让甲骨文走出典籍、走进生活,媒体推介很重要。甲骨文和大众两情相悦,前提是要见到。他对河南日报打造的“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报道印象深刻。“一家地方媒体持续不断推出关于甲骨文的内容产品,全网阅读量超过80亿次,是一个不得了的项目。”他说。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作为殷墟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在保护、研究、传承与活化甲骨文方面一直在努力,其中也有陈楠的助力。安阳仓巷街里,免费开放的甲骨文·创意设计中心就是陈楠在河南的工作室,展示着各类甲骨文艺术装置和文创产品。

  “甲骨文很了不起,河南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也很了不起。”陈楠说。

  “文化原石”的创新表达

陈楠作品—甲骨文十二生肖

  甲骨千年,见字如面。清华大学陈楠工作室里,几乎被甲骨文和汉字元素包围着。大到“眼耳鼻舌身意”镂空甲骨文屏风、十二生肖甲骨文海报、甲骨文金属壁画,小到甲骨文鼠标垫、立体贺卡、甲骨镇纸,令人目不暇接。

  作品丰富,却有着同样的特点:极简洁的美感。

陈楠立体装置作品—甲骨文·从军行

  陈楠说,甲骨文的美感是与生俱来的。甲骨文形成之初,就是用线条对大自然进行抽象提炼,兼具表音、表意、象形等多种功能。就像一块“文化原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也为后世创作者们留下了巨大的设计空间。

  1999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发起“科学和艺术”首届主题展览,陈楠负责平面设计。那是陈楠第一次尝试用数学之美和装置艺术,去解读甲骨文的天真烂漫。从此,甲骨文就成了他的“缪斯”,源源不断提供着设计灵感。

陈楠作品—甲骨文·宇宙

  这些灵感为活化甲骨文提供了新的途径。甲骨文字库、全息影像《甲骨文·宇宙》、甲骨文表情包、动画《甲骨文·二十四节气》、AI交互艺术作品《智绘甲骨》……这些作品让原本高冷神秘、晦涩难懂的古老文字,与现代观众产生了“有温度的连接”。

  陈楠认为,汉字在坚持固有文化属性的同时,巧妙适应着人类每一次技术革新,不断调整样貌与风格,形成了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体系。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造字理据、美学思想、形式规律,再用艺术、科技等手段进行跨学科重构和技术赋能,文明互鉴才从抽象理念变为具身体验,实现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

  讲好甲骨文故事要知行合一

陈楠作品—甲骨文文创

  从最开始走不被人看好的路,到选择走艰难但正确的路,26年来,陈楠坚定走着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甲骨文就像3000多年前的照相机,保留了古老的信息和中华民族的记忆,绵延至今、如此鲜活,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能与3000多年前的先人对话,触摸到民族的秘史,我对此保持永远的好奇心。”陈楠说。

  一路走来,陈楠坦言最大的感受是两个“难”字。“第一个难,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太难,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总感觉力不从心;第二个难,突破自我太难,有时候学了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在创作的时候要抛弃它、打碎它,于心不忍。”

  奉行“知行合一”的陈楠认为,与他同行的人有很多,他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推动甲骨学从‘绝学’变‘显学’,是我们这一代必须要做的事情,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必须做的事情。”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