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
2025年5月24日,孙宁(左)从北坡登顶珠峰,在海拔8848.86米处展开国旗留影。
孙宁(上)在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左右的垂直冰壁攀爬。
孙宁参加环保艺术创作活动。
孙宁在珠峰北坡海拔7028米营地休整。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曹萍 李悦
65年前,来自河南周口的登山运动员王富洲,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我国登上珠峰的第一人,他和队友还完成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65年后,同样来自周口的90后姑娘孙宁,沿着先辈的足迹,第三次跨过8848.86米的高度,成为河南首位三次登顶珠峰的女性。
是什么让她多次丈量8848.86米?
“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给了我很多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只要坚持,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第一’。”孙宁说。
登顶
5月底,在郑州的一间茶馆,记者见到了刚刚完成珠峰登顶的孙宁。
简单的冲锋衣、运动裤,身背双肩包,头上戴着棒球帽,孙宁匆匆从外面赶来,俨然一副大学生的样子,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她素面朝天,黝黑的面庞略带疲惫,脸上几块深色的印记非常清晰。
“来之前还在抹药呢,登顶的时候脸冻伤了,但当时完全没有感觉到。”孙宁快人快语,一下子把时间拉回到她趴在冰壁上,一步步攀向山顶的时候。
5800米、6500米、7300米……负重十几公斤、穿着厚重的登山服和登山靴,随着海拔的升高,低温、缺氧愈加严重,每一步对登山者来说都异常艰难。
“尤其是上到海拔8000米以后,感觉像世界末日一样,是对身体和精神的极度考验。”孙宁这样形容那种感受。悬崖峭壁,脚下很难找到支撑点,只能靠双手拉着路绳一点一点向上攀爬,累了就趴在冰壁上喘口气。
在海拔8600米处,登山者会遭遇北坡攀登的一大难点——第二台阶。这是一道高数米、几乎垂直的岩壁,曾被称为“不可逾越的天堑”。
“脚底都是水泡,背后就是万丈深渊,我紧张得浑身发抖,害怕得哭了出来,速效救心丸、能量胶、疼痛药都往嘴里塞,哭完继续向前。”孙宁毫无掩饰。
翻过第三台阶时,她向上看去,走在前面的两位队友正接近顶峰,仿佛钻进了云里一般,无比震撼。
5月24日,历经千辛万险,她终于站上了最高点。
65年前的5月25日,王富洲和队友成功从北坡登顶。跨越半个多世纪,两位中原儿女仿佛在世界之巅,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那一刻感觉与这座山峰更加亲近,是雪山接纳了我。”与许多登山者一样,孙宁并不会使用“征服”这个词,“人能征服的只有昨天的自己”。
这一次,是孙宁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2019年、2023年,她曾两次从南坡成功登顶。四次攀登,三次登顶,其中2021年,她和队友在攀登至海拔7300米时,因为特殊原因被迫放弃。
“登顶珠峰于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好像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给了我更大的勇气,再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我向前。”她说。
这座世界最高峰,像一位严苛的导师,在孙宁的生命里刻下深刻的注脚。
追寻
从珠峰脚下攀至峰顶,在皑皑白雪中,孙宁走了6天5夜;从老子故里鹿邑到珠峰,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她已经走了十几年。
孙宁从小就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她喜欢画画,常常走近山川大河去写生,也深深为大自然所着迷。
“上大学时就经常参加各种徒步,开始与登山结缘。”孙宁回忆,太行山脉很多线路、秦岭鳌太线、五台山,那些年走过不少地方,各种穷游、住青年旅社。
走得越远,看到的世界越广阔,孙宁有了更大的梦想。2012年,22岁的孙宁第一次站在珠峰脚下。高原的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打在冲锋衣上,望着高耸入云的巍巍珠峰,一颗种子在她心底生根萌芽,那就是有一天要登上山顶。
她开始用脚步丈量梦想。
2015年,孙宁攀登了人生第一座雪山,海拔5276米的四姑娘山二峰。当时,共有六七人同行,最后只有两人成功登顶,她便是其中之一。
从那以后,如她自己所说,就像“上瘾”了一样,她每年都会去登雪山,从国内到尼泊尔,攀登的海拔越来越高。
2018年,孙宁跨越了海拔8000米,成功登顶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攀登珠峰开始被列入计划表。
“多年的攀登,自己在技能、心理各方面都成熟很多,我觉得我做好了准备。”孙宁说。
2019年5月,孙宁从南坡成功登顶,成为河南首位登顶珠峰的姑娘。
2023年,孙宁再次从南坡成功登顶珠峰。然而,回想那一次经历,她面色凝重,因为在登山过程中,她目睹两位国际队友遇难。
“前两天还在一起说笑的队友,突然之间就离开了,震惊、难过、不敢相信,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敬畏之心,对生死有了更多思考。”孙宁语气沉重。
有敬畏,然而并没有恐惧,这些并没有吓倒她。两次南坡登顶后,对于从北坡登顶,她仍念念不忘。
“我一直想从北坡登顶珠峰,因为我了解过太多珠峰攀登背后的故事。”孙宁说,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但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一直到1975年,时隔15年之后才第二次攀登珠峰,北坡登顶珠峰的背后,夹杂着很多中国人真挚且复杂的情感。
2021年,孙宁早早地提交申请,期待着从北坡登顶。
但事情并未得偿所愿。在攀登至海拔7300米处,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攀登者们不得不下撤,放弃登顶。
“有一天我还会来。”这句话是孙宁对珠峰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没有不甘的怒吼,只有雪山般沉静的笃定。
四年后,她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曾经珠峰于我也是遥不可及,但我做到了,只要敢想敢做,就有各种可能。”孙宁语气坚定。
从王富洲到孙宁,河南人挑战极限、攀登顶峰的传奇再次续写。
体验
攀登珠峰对于孙宁来说,不仅是挑战自我的一项运动,也是用生命实践的一次艺术创作。
2023年,孙宁将鲜花通过直升机运送到珠峰南坡的山腰,在5000多米、7000多米、8000米等海拔的极端环境下,用鲜花将珠峰的裂缝“缝合”起来。
今年,她带来《悬日》四部曲,用行为艺术、数字影像、大地装置、摄影和绘画等,以整个珠穆朗玛峰为展场,完成了一次艺术实践。
针对外界对于她艺术创作的不同声音,孙宁表示,“别人不理解我觉得很正常,做艺术本来就是要享受孤独,内心要强大起来、自信起来。”对于艺术,她有自己的坚持。
2019年,登顶珠峰后,有很多公司找到孙宁,希望重金包装,将她打造为网红。纵然到处登山花费不菲,但她还是拒绝了快速变现,“那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我希望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好自己的路”。
她选择独自一人闯荡上海,做艺术工作室。
很多人劝她说,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你一个无名之辈,怎么可能在上海闯出名堂。孙宁的回答是,“年轻人,就是要敢于提问、敢于探索、敢于做梦、敢于在实践中找到自我方向”。
登山、做艺术之外,孙宁还是多个公益组织的代言人。
四川小金县,四姑娘山的所在地,孙宁因为一次攀登,与那里结缘。从最初给当地孩子买画具、教他们画画,到如今每年都会回去,为孩子们做些实事,曾经梦想开始的地方,成了她内心永远的牵挂。
喜爱滑雪、尝试潜水、学习非遗制作,孙宁一直在探索尝试全新的事物;参加搜狐极限探索者大会、尼泊尔大使馆活动,到各处参观艺术展。翻看她的朋友圈,是化着淡妆、时尚漂亮的“小仙女”,有着不同于登山者的另外一种美。
“女孩不应该被定义,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我们要去体验生命。”孙宁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对于未来,她有着清晰的计划。“我想登‘7+2’(指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点),以这次攀登珠峰为起点,去触摸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极。”
8月,她将继续出发,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
自由洒脱,无畏无惧,孙宁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那样一句话:人生就是尝试各种出发,向前走,别回头。
相关链接
王富洲:首次登顶珠峰的中国人
1960年6月7日,人们在拉萨用鲜花欢迎登顶珠峰凯旋的王富洲(右)、贡布(中)和屈银华(左)。
1960年5月25日,一个极大的喜讯传来:当日凌晨,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富洲带领运动员屈银华、贡布,克服重重困难登顶珠峰,这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王富洲1935年出生于周口西华县址坊镇南流村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到河南省淮阳中学读书,1954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石油地质勘察系,1956年入党,1958年大学毕业后被选入中国登山队。
可以说,王富洲的登山运动生涯为中国登山运动在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叶的发展作了注释。
1958年9月7日,38名队员登上了列宁峰,其中有中国队员17名,他们的成功创造了我国集体安全登上7000米以上高峰的新纪录。王富洲就是17名队员之一。
1960年3月25日,中国登山队全体队员集合在珠峰脚下的广场上,一场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战役正式打响。王富洲虽然此前有登上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度的经历,但在最初的人员部署中,他没有被列入主力队员名单中(突击组),而被作为二线队员分配在运输组中。
5月17日,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大本营举行誓师大会。按照此前布置,王富洲被确定为突击组队员。王富洲和队员们手握国旗,庄严宣誓。经过三天跋涉,他们抵达海拔7600米的营地。
5月24日,突击队队长不幸晕倒,王富洲临危受命担任队长,带着剩下的3名队员贡布、屈银华、刘连满冲击最后最危险的300多米。
然而,承担开路任务的刘连满因体力消耗太大,两腿无法支撑身体,倒下了。紧急情况下,四人决定将刘连满安置在一个避风的地方,王富洲带领屈银华、贡布继续往上攀登。
1960年5月25日北京时间04:20,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从珠峰下来后,王富洲的双手被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
尽管伤痕累累,但是,成功之后的王富洲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攀登!
1961年,王富洲登上7530米的公格尔九别峰。
1964年,王富洲作为中国登山队副政委,带领9名队员登顶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
1975年,王富洲作为中国登山队党委书记兼政委,再次出征攀登珠峰。这次登顶珠峰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
1993年,王富洲任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登山协会主席,积极培养年轻运动员。
1995年,王富洲退休。30多年里,他用实际行动赢得无数荣誉:1959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60年、1964年两次获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1年获国家级教练称号;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杰出运动员;1985年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1989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杰出运动员。他的事迹被写成报告文学,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2015年7月17日,王富洲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本报记者 曹萍 整理)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