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举办 视听精品纷呈 大众共创生辉
《种地吧3》海报。出品方供图
《资治通鉴(第一季)》海报。出品方供图
观众在现场拍照打卡留念。主办方供图
大会开幕式上的舞蹈表演《相合歌》。主办方供图
徐嘉伟 殷茵
近日,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专家学者以及文艺创作者,共同探讨网络视听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大会发布了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等多项网络视听领域重点内容,邀请高校、文化创作者、青年演员及相关企业等代表进行研讨,共话产业发展……精品力作彰显行业深厚根基,大众共创激活创作源泉,大会以丰富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下网络视听领域的蓬勃生机。
优质作品赋能行业发展
《寻找李顺章》《怒刺》等作品视角独特,以热血叙事开掘革命历史纵深,刻画不朽的民族精神;《资治通鉴(第一季、第二季)》《扎西特别得乐》等作品通过创新性的视听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讲述时代之变、中国之进;《萌萌哒一家》《种地吧3》等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以平凡奋斗传递温暖治愈力量;《我心中的那座城——阿勒泰》《我的归途有风2》等作品从文旅融合出发,描绘祖国大好山河……
大会发布的“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片单中,80部精品力作涵盖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网络综艺等多种类型,主题涵盖“传薪火长赓”“见文明长河”“品烟火长情”“赴山水长卷”“执正义长锋”“赏多元长韵”6个篇章。这些网络视听领域的精品力作集中亮相,展现出行业的创新成果与艺术追求。
此外,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的阶段性成果在大会上发布,大赛共征集作品1070部,经过初评,已有239部精品项目成功入围复赛,展现了广泛参与的蓬勃创作生态。当前,微短剧作品也正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贴近生活的题材、创新的叙事手法,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成为网络视听领域新的增长点。
作为网络文艺重要的门类之一,网络视听艺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娱乐内容,也赋能了相关文化产业,激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
在大会的“创作者之夜”活动中,百名从业者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围绕行业新趋势、新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与研究,共话网络视听内容创作与行业新未来。“初心”“信念感”“内容为王”等是他们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长剧向短”是编剧龙平平对电视剧未来发展方向的总结。他认为,创作者需要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围绕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行优质内容创作,让短剧在新时代抓住机遇,同时让长剧继续赢得观众的心。
爱奇艺副总裁刘皇甫认为,创作者要坚守初心,用好故事为观众带来提供情绪价值的作品。
“编剧应将相信的力量赋予角色、情感和情绪。”在《折腰》编剧南镇看来,创作者需要具备“信念感”,这样才能让观众将信任留给创作团队。
推动微短剧产业升级
近年来,微短剧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迅速占据了市场一席之地,成为连接内容与用户的新桥梁。
大会发布的《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其中,北京的微短剧产值规模约为336.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3。在用户群体上,北京微短剧用户中25至34岁的年轻人占比达到54.1%。据统计,剧情和题材是吸引用户观看微短剧的首要因素。
对于微短剧的创作、发展与未来,多位从业人士和创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北京长信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靖宇提到了IP系列化开发与养IP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微短剧的创作要注重IP的养成和延续,通过不断拓展和深化IP内涵,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爱奇艺副总裁杨海涛强调微短剧创作应从短视频逻辑向影视化表达转变,通过IP改编、追求质量、打造经典内容破除同质化,同时需在保持创作形式和用户观影习惯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制作精良、系列化和题材创新。他以爱奇艺“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和“短剧大剧计划”为例,分享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以头部班底和IP打造爆款内容,助力微短剧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经验。
在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看来,微短剧要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个方面下功夫。李啦介绍,当前,腾讯视频正通过合作策略升级、中台赋能和人才扶持构建支持体系,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江认为,微短剧行业面临的“爽疲劳”和同质化问题,破局关键在于内容创新,通过“微短剧+”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变革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以及利用技术赋能等实现微短剧产业链的升级和突破。
微短剧的工业化升级与审美突围同样值得重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表示,微短剧的创作要注重创新和差异化。他建议创作者进一步开拓视野,关注文旅、非遗等题材,同时也可以从经典文学名著、综艺节目等新兴IP中汲取灵感。北京千山鹤鸣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锦沐认为,微短剧需要深入挖掘人性,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
新大众文艺生机蓬勃
随着技术革新和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外卖诗人”“田间作家”等草根创作者涌现云端,互联网空间迎来了“人人皆可文艺”的新大众文艺全民共创时代。他们或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示非遗技艺的精妙,或用质朴真挚的诗词歌颂生活中的美好,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科普传统文化知识……这些创作者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诠释出新时代大众文艺的别样风采,为网络空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
“新大众文艺”也是本次大会的关注焦点。
“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的一大特征。“新大众文艺以全民创作、再现现实、媒介融合、即时互动为基本特征,促进了文艺民主化和均衡化,反映了社会现实,打破了文化区隔,增进了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颜梅提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优秀网络作品“有质有量”“出圈出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主体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重要的创作力量,他们吸纳精英艺术的内在养分,创造出符合新型大众审美的角色和作品,展现出‘专业’的一面。”中国金融作协副主席梅毅认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必由之路是从流量到质量的跃升。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必须要坚持流量和导向并举,要竭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从平台运营的角度,探讨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与传播。他认为,新大众文艺的根脉广布在亿万大众的生活里,扎根生活、贴近受众是其成功的关键。同时,科技的赋能也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成式AI等新技术让创作者如虎添翼,也让用户体验感全面升级。
而在更多创作者看来,热爱行业、了解观众喜好是新大众文艺“破圈”的关键。
网络昵称“沂蒙二姐”的农民诗人吕玉霞,因创作的诗歌《春》等走红网络社交平台。在田间地头,她以笔为犁,从手写日记到创作短视频,将金黄的麦浪、红艳的桃林化作优美的文字,让乡土故事飞向远方。在她看来,表达本真、释放天性是创作作品的基本原则,创作者需要有勇气表达真实的自我,通过作品传递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引发共鸣。
“我们致力于为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新媒体传统文化科普内容创作者国翠儿表示,破圈的核心在于创新,“我们的短视频化繁为简,把知识压缩到短短的几十秒,以有趣的方式科普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这些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钻’进大家脑袋里。”。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