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从一颗星到满天星——探寻“商丘美术现象”

2025-07-11大河网-河南日报

在商丘美术传承发展的历程中,商丘高校扮演着关键角色。

青年画家程安营在画室指导学生创作。

创作中的孟新宇。

李娟漆画艺术工作室。

  □本报记者 李凤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萌萌

  商丘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艺术氛围,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美术创作者,在全国、全省各级重要展览和赛事中频频亮相、摘金夺银。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选中,商丘市共有34件作品入选,“商丘美术现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美术界热议的话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商丘美术的崛起,是深厚历史底蕴的厚积薄发,是创新人才机制的有力支撑,更是无数美术工作者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结果。近年来,商丘以艺术为媒,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守正与创新并举的文艺发展路径。

  历史溯源

  名家辈出薪火相传

  每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都绝非偶然。7月9日,记者采访商丘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保起,一探“商丘美术现象”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绘画的基因,早已深深镌刻在商丘的文脉肌理之中。”王保起说,商丘这片古老的土地,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涵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商丘古称宋国,《淮南子》中有“宋人善画,吴人善冶(冶,赋色也)”的记载。

  商丘在中华文明起源及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滋养着书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代代的书画大家。

  元代著名画家朱德润,河南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曾任职国史院编修、征东行省儒学提举。他的山水画作独具魅力,笔下溪山平远、林木清森,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其艺术成就备受刑部尚书、画坛巨匠高克恭和艺术大师赵孟頫的推崇,成为商丘绘画历史上的一座高峰。

  清朝时期,商丘又诞生了著名政治家、诗人、画家宋荦,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曾任江苏巡抚、吏部尚书,“雪苑六子”之一,被誉为“康熙年间十大才子”。其诗画作品,不仅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才华,更承载了商丘地域文化内涵。

  他们给商丘的历史烙上厚重的艺术印记,也引领着一代代商丘人投身于书画创作之路。

  步入当代,从商丘走出的全国知名画家更是数不胜数。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商丘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75年来首位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的河南本土画家,河南省美协副主席、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省美术馆副馆长丁昆,河南省油画学会副会长、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李建忠,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圣松等,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商丘美术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在商丘美术传承发展的历程中,商丘高校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创新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艺术真谛;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工作室的设立,构建起“传统根基+前沿视野”的培养体系。这种“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教育实践,为商丘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让美术创作的理念和技艺在专业教育体系下得到系统传承。

  “从商丘市美协首任主席曹天舒,到第二任主席王清健,再到第三任主席赵鸣,直至现在,一代代美术工作者接续奋斗,才成就了今天的局面。”王保起说,“这种跨越千年的艺术传承,从未因岁月更迭而中断,深厚的历史底蕴提供创作沃土,代代相传的艺术精神凝聚前行力量,创新的教育模式培育新生力量。三者交融激荡,共同托举起商丘美术的时代高度。”

  现在,商丘的不少高中都将美术教育作为特色,向高校输送了许多美术专业优秀生,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漆画更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一代代画家的薪火相传,促进了商丘市美术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千年艺脉,奔涌不息;薪火相传,生生不已。商丘美术,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创新活力,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绚丽篇章,展现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而迷人的艺术魅力。

  人才机制

  不拘一格汇聚新生力量

  “文艺事业要永葆生机,就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枷锁。”商丘市文联主席刘瑞芳在谈及人才战略时目光坚定,“我们新一届党组立下目标:让真正有才华、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站到舞台中央。”

  这一理念在商丘市各文艺家协会换届中得到生动实践,不看年龄资历,只论艺术造诣与奉献精神,成为选拔人才的核心标准。

  刘瑞芳说,以商丘市美术家协会换届为例,这场变革堪称商丘文艺界的“破冰之举”。上届主席团成员践行“传帮带”精神,以高风亮节的姿态让贤,为青年才俊腾出发展成长空间。当选的12名主席团成员中,新面孔占比三分之二,“70后”、“80后”艺术家占比超80%,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90%,体制外专业画家占三分之一。这样一支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刷新了外界对文艺团体的固有认知。

  “这次换届让我深刻感受到商丘文艺界的魄力与胸怀。”新当选的商丘市美协副主席付万全感慨地说,作为一名“80后”青年画家,能在这样的平台上施展才华,既倍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

  付万全的经历正是商丘文艺人才机制改革的缩影,一些曾因资历不足而被埋没的青年艺术家,如今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我们致力打造一个不问派系不问出身的文艺大家庭。”刘瑞芳说,如今,商丘市美协形成了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在这里,老艺术家主动传艺授道,青年才俊虚心求教学习,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创作生态。

  这场人才机制改革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大批思维活跃、充满创造力的青年艺术家,正以新颖的视角和前沿的理念,为商丘美术事业注入创新活力。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艺术技法的突破,更是创作理念的革新,让商丘美术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

  “不拘一格用人才,不仅是对传统的突破,更是对文艺事业发展规律的尊重。”刘瑞芳表示,下一步,商丘市文联将继续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为更多文艺工作者搭建成长平台,让商丘成为文艺人才的汇聚高地,推动文艺事业迈向新的高峰。

  创作理念

  扎根人民描绘时代风貌

  在钢筋水泥与数字浪潮交织的当下,商丘美术家们选择将双脚扎进泥土,以画笔为媒介,搭建起艺术与生活的桥梁。从田间麦浪到车间火花,从百姓笑颜到城市新貌,商丘美术家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将时代变迁与人民生活定格为永恒的艺术画卷,生动诠释着“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真谛。

  “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永远生长在人民的土壤里。”中国美协副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谈起“商丘美术现象”时说,“作品是骗不了人的,作品就是一个画家的心里话,是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画家画画不动情、不用情,是很难与观众共情的,脱离了真实情感的作品,再好的技法、再难的技法、再大的尺幅都不能算是一幅好的作品。”

  在商丘美术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位创作者的行动自觉。美术家们背着画具走进工厂车间,观察机械运转的韵律;蹲坐在乡村院落,用画笔记录农人的汗水与丰收的喜悦;穿梭于城市街巷,捕捉时代发展的鲜活瞬间。这种沉浸式的创作方式,让作品不再空洞,而是饱含生活温度的情感表达。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商丘34件入选作品构成了一部立体的时代影像志。12件漆画以斑斓漆色诉说着传统工艺的新生,7件版画用刀刻的力度展现时代发展的铿锵节奏,6件壁画以宏大叙事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温馨图景……以王清健、王保起、余兴亮为代表的国画,以颜世林、孟新宇为代表的油画,以李娟、程安营、刘明玉等为代表的漆画,以付江博为代表的版画等屡获殊荣,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贡献卓著。他们的作品没有炫目的技法堆砌,而是以质朴的手法,将生活场景升华为艺术经典。

  青年画家刘明玉的漆画《乡音笑语》,就是聚焦于春节期间群众观看河南梆子戏的热闹场面,为观众展示出一幅饱满热烈、喜庆喧阗、和谐安康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充满生活质感。

  “艺术只有扎根人民,才能真正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每当看到河南梆子戏台下,白发老人眼角舒展的笑纹,孩童踮脚张望时亮晶晶的眼睛,这些鲜活的场景里,藏着最动人的人间烟火。”刘明玉说,“在创作时,我将这些滚烫的记忆糅进斑斓漆色,让每一道纹路都流淌着传统文化的温度。这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我对时代脉搏的回应。我想用漆画告诉大家,乡土文化的根脉里,正生长着乡村振兴最蓬勃的力量。”

  青年画家程安营是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他创作的漆壁画《我的神秘花园》取材于校园枇杷林。画中猴子形象借鉴自宋代绘画,在色彩、构图等方面传承大漆特性,展现独特韵味。他还秉持“创新与传承经典辩证”原则,以校园植物和水母为元素,创作了壁画《岩间花树》,寓意生命成长。

  说到美术现象,“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享有盛名。这个只有1300多人的小村庄,有2名中国美协会员、68名省美协会员、200余名市(县)美协会员。上至七旬老人,下至顽皮孩童,都能提笔画虎,小到三尺虎首,大到丈二的五福图、千虎长卷,应有尽有。父子画家、夫妻画家、姐妹画家比比皆是,几代师徒联袂作画亦不在少数。画虎画出了新天地,也让王公庄在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大放异彩。

  “我经常和艺术工作者坐在一起畅谈,鼓励艺术家做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刘瑞芳说,商丘市美协定期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活动,组织画家走进田间地头、社区企业,在与群众的深度交流中汲取灵感。这种创作导向不仅赢得专业评审的认可,更收获了群众的真心喜爱。在商丘美术馆举办的入选作品展上,很多市民驻足在反映本地生活的作品前,指着画面激动地说:“这就是俺们村南头的那棵树!”“这不就是咱们商丘古城!”

  在抽象艺术与先锋艺术争相绽放的时代里,商丘美术家们选择写实路径,深深扎根人民,描绘时代风貌。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一幅幅美术佳作,更是一部部记录时代、讴歌人民的壮丽史诗,在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中,绽放出永恒的生命力。

  本版图片均由商丘市美术家协会提供

  商丘正从美术弱市成为美术强市

  ——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

王保起作品《黄河岸边是家乡》。

画家刘明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漆画进京作品《乡音笑语》。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商丘市入选34件,这34件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一个商丘市的入选总数,比个别省的入选总数还要多。”

  □本报记者 李凤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萌萌

  “商丘美术10年前在我省相对比较落后,但是近10年商丘美术突飞猛进,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商丘市入选34件,这34件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一个商丘市的入选总数,比个别省的入选总数还要多。其中,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商丘师范学院入选总数连续在全省高校排名第一。所以,这几年就出现了‘商丘美术现象’这么个概念。”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刘杰说,商丘有非常优秀的中国画、油画作者,特别是漆画、版画,有更多优秀的作者,他们在创作形式上互相借鉴学习,形式多样,有写实的、写意的、抽象的、装饰风格的,另外,技术上也非常高。

  他认为,如今商丘市从美术弱市成为全省的美术强市,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生态好。领导支持、作者团结,大家经常在一起相互交流,在一起一谈就是谈艺术,相互促进,这在其他地方相对少见。二是年轻化。商丘的重点作者年龄平均在40岁左右,非常年轻,后劲十足,有的20多岁、30多岁,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三是思想新。跨画种之间的交流活动很普遍,大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兼收并蓄。

  “我相信商丘美术将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其他地市向商丘学习。‘商丘美术现象’出现以后,很多高校到商丘师范学院学习调研,特别是漆画,在该校李娟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0年前全国美展的漆画,河南还送不够件数,比如中国美协给河南10个指标,投稿的不到8人,很尴尬。但是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河南入选漆画作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五名,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入了第三名,应该说商丘美术为河南美术争了光、添了彩。”刘杰说,希望今后商丘美术创作者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争取在第十五届全国美展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力争摘金夺银,祝愿商丘美术越来越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河南争光。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