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追踪丨城市如何“向新生长”?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 魏蔚)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牵着经济发展。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围绕城市更新提交相关提案。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作出答复。
提案丨城市更新要“面子”更要“里子”
近期,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评选结果公示,北京、广州、郑州等20座城市位列其中,标志着新一轮城市更新进入加速期。
早在今年年初,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城市更新就成为热门话题。省政协委员张祥宇、陈启超、张俊峰等围绕深化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加强立法推进、强化金融保障力度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交相关提案。
在张祥宇看来,目前我省文旅赋能城市更新仍处于借鉴和摸索阶段。他建议,要加强政策统筹与引导,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城市更新,立足河南各地市独特的文化,住建、文旅部门联合加强各地市文旅赋能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构建“点(项目点谋划)”“线(城市轴线)”“面(历史文化片区)”相互衔接融合的发展格局,以小片区撬动产业大振兴,构建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的发展模式。
守护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课题。陈启超认为,我省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遗存,在加强地方立法和制定、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中,要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坚持“留改拆”并举,杜绝大拆大建,避免“千城一面”,提倡城市的修补改造“微更新”,下深“绣花”功夫,以文化城,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
答复丨激活城市记忆 让城市更宜居
暮色四合,夜幕降临,沉睡的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再一次被唤醒,霓虹灯点亮红砖厂房,市集摊位飘出烟火香气,音乐与欢笑在老建筑间回荡......老厂房内迎新客,新舞台上见古人。城市记忆得到保存和展示,城市文脉得到梳理和延续,成为打造消费新场景、激活创新新业态、促进创意创业就业、让城市更加美好的文商旅综合项目。
这只是河南城市更新中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城市更新的步伐,河南亦如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答复中表示,近年来,我省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研究建立了城市更新“1+6+8”政策标准体系。省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河南省深入实施城市更新重点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以完整社区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城市更新重点工程,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将实现“里子、面子”“空间、业态”同步“焕新”。
答复称,2025年计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3910个,持续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改造小区1459个、惠及群众24.35 万户。将在城市更新中积极发掘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激活城市记忆,坚持以用促保,防止大拆大建,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借鉴先进省份经验做法,加大对城市更新项目的资金投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城市更新项目,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能级。
专家丨城市更新要“管一辈子” 拒绝城市“失忆”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俊杰认为,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前期城市更新单元计划制定、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城市更新实施主体确认等工作,中期回迁安置、实施建设等工作,后期项目维护和运营工作。因此,在城市更新的全过程中,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和运行治理应形成一个闭环管理模式,每一部分不是独立存在分而治之。
“实际上,城市的维护运行周期远远超过城市的建设周期,在城市更新工作的前期更应该把眼光放‘长’一点,探索多主体、跨时间、可持续的利益统筹机制。”彭俊杰说。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研究部副主任郭丹丹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探析》一文中认为,历史文化与城市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
“上海将64条老马路列为‘永不拓宽的街巷’,原汁原味保存老上海原貌。周口在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的‘绣花式’修缮过程中,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保留原有厂房结构和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延续了曾经的商贸文化和漕运文化记忆。”郭丹丹建议,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结合产业结构、旧城功能布局和人居环境改善,制定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指引,从而树牢系统观念,推动城乡建设提质升级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双向奔赴。
编辑:祝萍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