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千年,见字如面!“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在香港启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童林/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健/图
7月11日,连续大雨的香港突然转晴,许多香港市民、各地游客纷纷走进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启汉字奇旅,沐浴文明之光。从黄河到香江,一场跨越1600公里、相距3000年的文化盛宴在香港精彩启幕。
当天,“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在香港举办首展,将持续至7月22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作为“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的重点项目之一,展览以追溯汉字前世今生为主线,将历史、艺术、科技的巧妙融合。“通过展陈设计,用亲民的方式传递严肃的学术,让凝固的历史开始流淌,沉睡的文字有了呼吸。”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说。
文化展、艺术展、科技展三大展区内容丰富、亮点纷呈。走进文化展“溯源·见证”,大家细细观察由甲骨文摹刻技艺还原的5件甲骨文精品文物,详细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透过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报道全方位感受甲骨文的独特魅力。
在艺术展“活化·焕新”中,甲骨文与当代艺术碰撞出神奇火花,陈楠教授通过《甲骨文·从军行》《甲骨文·字体设计》《甲骨文·宇宙》等视觉形象设计、艺术装置、动画作品,为观众呈现汉字的无限创意与东方美学。
科技展“穿越·对话”是当天的热门打卡点。全国首部由报业集团打造的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首映,观众戴上智能眼镜,便置身3000多年前的大邑商,对话古老文明。河南日报社打造的另一部XR电影《清明上河图·千年之约》也同步上映。
“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让人感受到汉字旺盛的生命力。”“河南真是遍地文化宝藏,看完展览后也迫不及待想到河南看一看!”观展后,香港市民和各地游客连连点赞。香港东华三院李润田纪念中学学生林宝珠说:“展览呈现了不一样的汉字世界,既熟悉,又新奇。我拍了很多照片,回去后要通过社交媒体和朋友们分享。”
展览上,甲骨文还以各式各样的形态与大家相遇。展厅上方,60个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专题版面变成蜿蜒飘逸的帷幔,如同奔涌的文化热浪;甲骨文百家姓墙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对照,大家兴致勃勃地翻看自己的姓氏,寻根溯源;60余种甲骨文主题文创琳琅满目、设计精美,涵盖明信片、丝巾、折扇、冰箱贴等,令不少观众爱不释手,把这份特别的记忆带回家……
“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协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等机构相关负责人,香港文化艺术界、大中小学、研学机构、旅行社、媒体代表以及主办方代表共同见证展览开幕。
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在致辞中说,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展览以别具新意的形式呈现了古老文字,让市民从多角度认识甲骨文。希望香港市民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会长马逢国说:“我们让甲骨文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香港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香江畔生根发芽。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深化两地的文化合作,增强香港市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向世界展示甲骨文的魅力。”
河南日报社社长刘雅鸣表示,期待香港同胞尤其是青少年朋友,通过甲骨文读懂中华文明的“童年密码”,在“见字如面”中增进文化认同、情感共鸣,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她介绍,河南日报社勇担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将“了不起的甲骨文”作为重点文化IP打造,全媒体产品覆盖学习、创意、资讯等多个领域,主题策划海内外阅读量超80亿次。
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孙兆敏表示,河南与香港血脉相连、人脉相亲、文脉相通,希望两地以此次展览为新起点,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着力点,助力促进内地与香港文旅融合发展,让两地民众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共护文明根脉,在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共享发展成果,在传播中华文化伟大精神中共展中国形象。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向杰说:“近年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一体推进甲骨文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宣传推广,努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他介绍,为了让更多香港青少年有机会观看展览并认识甲骨文,将开启“了不起的甲骨文”走进香港校园活动,于9月至12月走进香港10所中小学。
甲骨千年,见字如面。甲骨文的奇妙世界,期待与你相遇!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