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从甲骨到戏台,“妇好”归乡安阳引热潮

2025-07-12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什么时候《妇好》能来安阳演出呀?”

  这既是安阳广大戏迷的心声,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妇好》主演吴素真一直埋藏在心里的“归乡”情结。

  7月9日晚,由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打造的豫剧《妇好》2.0版在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上演。

  从甲骨刻痕,到舞台光影,当“妇好”这个名字出现在现代剧场上,这位从甲骨文中走出的传奇女性,在故乡的舞台上“活”了过来,受到安阳父老乡亲的称赞。

  妇好是有据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女政治家,也是商王武丁的王后。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正式发掘,一位传奇女性的故事也随之重现人间。

  三千年后,以艺术之名,豫剧《妇好》让“妇好”与故乡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妇好作为商朝杰出女性代表,她的文韬武略、仁慈勇武、可亲可感都在戏中鲜活起来。

  归乡安阳:吴素真演“活”妇好

  古都安阳,见证了殷商的历史变迁,许多传奇故事流传千年。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象征军权的青铜钺、造型独特的妇好鸮尊……这些文物不仅证实了妇好的传奇人生,也为后人研究殷商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妇好鸮尊

  豫剧《妇好》像一座桥梁,将三千年前的历史与今天的人们链接起来。

  “吴素真演绎妇好,眼神中交织着坚毅与温柔,她的武戏身段令人印象深刻,手执青铜钺亮相时,吴素真的台步沉稳,挥钺的姿态刚劲有力。”散场后,戏迷王女士赞叹着吴素真的表演。

  在这场演出中,吴素真用扎实的功底,让“妇好”的形象突破了甲骨文字的边界,变得可感、可触。

  关于“妇好”的豫剧演绎,也有着跨越世纪的延续。

  20世纪20年代末,河南梆子大师孙延德将当时盛传的民间传说“妇好的故事”编成戏,陈派艺术创建者陈素真在《龙凤令》中演绎妇好这一角色。2025年,吴素真再次将妇好的传奇人生带到观众眼前。

  “我爱我家乡,我爱我大商,我爱我的马,我爱我的郎,我爱那花红柳绿鸟欢唱,我爱那大川大河与大江……”

  当《妇好》的经典唱词在舞台上响起,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台上是艺术演绎的“妇好”角色,不远处的遗址则是妇好沉睡三千年的地方。

  艺术“妇好”与真实“妇好”,在时空两端彼此凝望。这一夜,“妇好”踏上了阔别三千年的归乡之路。

  安阳戏迷张先生在看完《妇好》后评价道:“这部戏是对妇好这位女将军艺术化的精彩表达。剧中还有许多亮点,比如两匹战马拟人化表演出的骁勇善战,武打场面的精彩震撼……都紧紧抓住了观众眼球,非常精彩。”

  专家点赞:在《妇好》中看到用心

  既要守住历史的根,又要玩转艺术的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台下掌声阵阵,但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对细节的打磨并未止步。

  《妇好》演出结束后的当天深夜,剧组立即举行文物专家座谈会,从中吸取经验,希望专家们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对剧目提出意见与建议,并邀请文物专家一同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等地参观交流,进一步对人物服饰、道具等细节进行调整优化。

  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表示,在看完《妇好》后感到很震撼,没想到现在的豫剧都“进化”到了这个程度。如今《妇好》的打磨程度,作为一个优秀剧目没有问题,作为河南豫剧的代表也没有问题,《妇好》需要一个好时机将其打出去。

演员主创走进安阳殷墟遗址

  在安阳,“妇好”是博物馆解说中的常客。殷墟博物馆副馆长郭卫兵感叹《妇好》在很多地方超出了他的思想建设。《妇好》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诠释妇好主张废除人祭的情节,这个立意是他没有想到的。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宗亮更用“三好”总结《妇好》:“编剧编得好,演员演得好,音乐伴奏好。场上观众的持久掌声,就是对《妇好》这部戏最高的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当妇好不幸去世,商王武丁祭祀时,冉冉升起的那尊大鼎,正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母辛大方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所副研究馆员申文喜感慨,这个青铜鼎符合商代的造型,这个时候出现恰到好处,体现了商王武丁和妇好忠贞不渝的爱情,创意非常好。

  座谈会现场,专家们普遍认为,《妇好》在“还原历史”与“艺术创造”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殷墟博物馆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室副主任吴中秀点赞道:“老师们演得好、唱的好,舞台背景也很漂亮。”

  安阳博物馆馆长李晶则被剧情所打动,她称赞《妇好》将商朝人的故事用现代人的温度演绎出来。战场上的妇好英姿飒爽,作为母亲的她又有柔情一面,演员的表现很到位。安阳市文物局博物馆和社会文物科负责人,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彭晓丹坦言:“妇好的人生方向并不好表述,编剧很不容易,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接受问题,又要考虑将来的传播。总体来说,演员演的非常精彩。”

  豫剧《妇好》编剧张凌羽透露:“如今的《妇好》已经打磨了31个版本,颠覆性的修改3-4次,目前在安阳呈现的是《妇好》2.0版。”豫剧《妇好》自三月演出以来,已在郑州、石家庄、晋城、南阳、三门峡卢氏县、平顶山、安阳演出近30场,相关内容讨论度超千万次。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一直秉持着边演出、边总结、边调整的策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团长关效宇说:“针对专家和观众提出的问题,我们在不断地打磨调整,希望《妇好》能够成为一个精品剧目传承下去。”

  从青春少女的天真烂漫,到女将军的果敢坚毅,再到与武丁的深情互动,《妇好》用“历史文化”打底,以“艺术创作”点睛,让三千年前的传奇人物妇好“活”了过来。

  传播《妇好》:跨越时空寻找心灵共鸣

  安阳是妇好的故乡,她的故事却不局限于这片土地。申文喜感叹,经过了三千年的时间,妇好这个人物终于在舞台上鲜活地展现出来。

  “殷墟不只是安阳的,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通过妇好这个形象,可以使我们的豫剧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申文喜说。

  通过专家与豫剧演员之间的讨论,历史与艺术的平衡不断碰撞出新火花,关于妇好的历史不断地被重新发掘。这种跨领域的互动,不仅为《妇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学术支持,也让历史与现代艺术的交汇更加丰富。

  当豫剧《妇好》带着对妇好的敬意来到安阳故乡调研学习,这是回到故事诞生的起点,汲取营养再出发。

  吴素真在殷墟妇好雕像前驻足良久,并唱起豫剧《妇好》的经典唱段。悠扬唱腔与历史人物相互重叠,妇好的身影仿佛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成为了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

  “妇好”归乡,不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舞台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让“妇好”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新的诠释,也让更多现代人得以跨越时空找寻到心灵的共鸣。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