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解丨加“数”跑、更聪明 河南发布城市“提智”方案
大河网讯 “城市大脑”实时监控城市运行状况;群众在指尖上“秒办”政务事项;面对极端天气,城市更有韧性更为安全……一座“会思考”“可感知”的智慧城市,可以带来高质量的发展、高效能的治理和高品质的生活。
近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发布《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打造3—5个国内一流的综合型和特色型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标杆。
基础丨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夯实河南算力底座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夯实数字底座。
要建设数字底座,就离不开算力、网络的提速升级。
网络要向超高速、大容量、低延迟、智能化升级演进。万兆光网,是下一代光网络升级演进方向,带宽网速远高于现有网络水平,网络信号时延只有千兆光网的1/10,网络可靠性能达到99.9999%……数据实现高效传输与处理,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今年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万兆光网试点入围名单,建业天筑万兆小区成为河南首个万兆小区。今后,万兆试点范围将扩大。
《实施方案》提出,持续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和千兆光网规模部署,加快5G-A商用,开展万兆光网试点。
同时,持续扩容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加快400G/800G高速光传输网络部署,积极争取在郑州增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
到2027年,全省5G基站达到27万个,10G-PON及以上端口达到200万个,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达到6000G。
河南算力“一核四极多点”布局。
算力基础设施将进行前瞻布局。河南将构建以郑州(含航空港区)为核心,洛阳、鹤壁、商丘、信阳为区域增长极,各省辖市多点配套发展的“一核四极多点”算力布局。
根据计划,到2027年,力争全省算力规模达到120E Flops,形成5个以上算力规模达到E级的大型算力中心。
治理丨建设基层治理综合智慧平台
夯实算力底座,打造“超强大脑”,将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如APP、小程序等,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总入口。
郑州市政府主办的“郑好办”APP,是一个为市民提供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智慧生活于一体的一站式城市综合服务平台。“郑好办”实名注册用户突破1900万,平均日活近30万人,汇集市本级及区县2912项服务事项,支持48个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16区县(市),为市民提供优质、普惠的数字化政务服务。
“郑好办”APP首页。
从“治理”到“智理”,各地正不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基层数字治理体系,建设上下贯通、横向互联、条块结合的一体化基层治理综合智慧平台,促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延伸,有效整合资源、系统融合机制,推动“多格合一、多员合一”,打造基层数字治理新模式。
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全域感知、数据融通、能力共享、业务协同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平台。加快数字孪生城市典型应用探索,强化数据融通共享赋能,打造一批能落地、有实效、可推广的典型场景。
提升丨建设基础设施“生命线”,让城市变得更有韧性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概率增加,给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叠加交织,自然灾害、城市内涝等风险增加,对城市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城市韧性,是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即城市适应不确定事件的能力。
城市“智慧化”,也意味着城市安全韧性水平的提高。
鹤壁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对城市燃气、桥梁、隧道、供水、排水、热力、管廊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城市建设领域新建工程物联感知设备与主体设备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同时,加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探索建设防灾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整合应急、公安、消防、气象、交通、城管等领域信息资源,实现城市整体安全运行“一图统览”“一网统管”。
根据计划,河南将组织开展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打造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发展丨画出“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
智慧城市,一在高效能治理,一在高质量发展。
通过梯次培育数字产业集群,达到高质量发展城市数字经济的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是航空港区一号战略支撑产业。近些年来,航空港区持续引进龙头企业,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
目前,围绕智能手机、服务器、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终端产品,拓展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关联产业链,航空港区正构筑“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梯次培育数字产业集群行动,推进中原科技城、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等园区建设,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构建“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
发展方向方面,河南要深化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及应用、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实施方案》指出,到2027年,力争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6万亿元。
场景丨数字赋能打造城市数字生活
导航景区、停车场、酒店,在线预约汉服租赁,查看景区实时人流量……作为融合公共服务、文旅消费与渠道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移动平台,“一码游洛阳”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在增强游客体验感、旅游便利度的同时,持续提升洛阳文旅的智慧化水平。
“一码游洛阳”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数字赋能智慧旅游,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实现全域提质升级。
《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提升“一机游河南”服务功能,全方位整合归集文旅数据资源,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文旅数据创新产品,打造个性文旅服务、特色文化产品等文旅新范式。发展数字文娱、数字创意、数字内容等新业态,拓展沉浸式博物馆、数字演艺等新体验新场景。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创造更安全、宜居、便捷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施方案》提出,高品质打造城市数字生活。强化数字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广度和深度,提升“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应用水平,加快覆盖城市政务服务高频事项。
同时,培育城市数字消费新场景。加强无人驾驶、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创新,开辟数字消费新领域新赛道。以社区为重点推进城市“数字更新”,围绕群众生活全领域、全流程,培育多元化、沉浸式数字消费场景,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商店等数字消费新地标。
省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方案》结合我省各领域数字化发展实际,紧扣数据融通和开发利用主线,谋划实施一系列务实管用、可感可及的工作任务,为下一步推进省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争创国家全域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构筑了坚实基础。
数字中国产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王学德表示,河南作为农业与经济大省,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独特载体和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其智慧城市建设已迈入3.0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果,并走在全国前列。
王学德指出,科技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驱动力,人才则是科技发展的内核。为此,河南需强化智慧城市科技投入,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并完善人才与科技奖励政策,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生态,构建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从而加快推进河南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刘瑞朝 李连凡)
编辑:谭敏 审核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