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④ | 山高何为先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习近平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系统部署,提出要奋力建设农业强省,抓好乡村全面振兴。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万川明一起,围绕“抓好乡村全面振兴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支撑”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万川明 陈学桦 刘一洁 吉小平
山大而高曰嵩,嵩县名副其实。
中岳嵩山,脉起于此,“九山半岭半分川”的地形,既造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一度困住了向外发展的脚步。
如何破解与生俱来的“碎片化困局”?嵩县的答案是因地制宜,靠山靠水靠人才,将零散资源转化为规模优势,以“片区化推进”做足增量,通过组团式整合实现系统性突围。
嵩县田湖镇张庄村将昔日的荒坡变成丹参基地,围绕特色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记者 邓放 摄
从资源禀赋造就的劣势到和美乡村建设的先导,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生存发展的“自然银行”,嵩县为河南抓好乡村振兴树立起样板。
找准脚下路
辨山识势,把地形短板变跳板
“咱这多是丘陵地,以前村民种粮食都是靠天收,忙活一年落不下仨瓜俩枣,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嵩县城关镇叶岭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谈起从前的情况,语气里充满无奈。
相较于平原地区,山区乡村的耕地细碎化突出,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发展的短板与约束众多。嵩县县委书记辛俊峰认为,以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振兴,将具备产业关联性、资源互补性的乡邻乡镇村庄整合规划,推动三产融合,形成产业集群,可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今年河南发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名单,16个先导区覆盖平原、丘陵、山区、盆地等不同地形,旨在成为政策、技术和模式的“试验田”,嵩县位列其中。
等靠要,只能困于原地,辨山识势、找准脚下路,才能打破发展困局。
高海拔、易排水、无污染,红土地里还富含铁质,正是丹参的绝佳生长地。2021年初,董广聚响应国家乡贤返乡创业政策回到叶岭村,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将致富突破口锁定在丹参这一特色种植上。
上游对接中原药谷科创园学技术,下游对接订单协议市场稳销路,曾经的撂荒地长出了“金疙瘩”。如今以叶岭村为中心,丹参的片区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亩,群众亩均净利润可达4000元,而过去发展滞后的叶岭村,也成功创建“五星”党支部。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以前看山是愁,现在看山是宝。”站在丹参田边,董广聚眼里亮堂得很。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思路一转天地宽。如今,那些曾被视作短板的山形水势,在“种药养牛搞旅游”的新思路里,都成了嵩县独一份的发展禀赋。2025年第一季度,嵩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2元,增幅达7.8%。
必须往上走
链上攀高,以工业思维做农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更是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石,而农业作为乡村最核心的产业,出路绝不能局限在只谈种地。“就农业说农业可不行,必须往上走,抢占科技高地,引入金融活水,拉长价值链条。”在嵩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庆鹏看来,这条“往上走”的路,核心就是用工业理念盘活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工业化理念首先指向生产规模化。“水大鱼大,有多大的水才能养多大的鱼,要让水变大,就得把分散的资源聚集起来。”任庆鹏打了个比方。为避免“撒胡椒面”,嵩县以产业为纽带推进集中连片发展,田湖丹参、大坪连翘、何村嵩胡等10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接连建成,土地成了能增效益的发展资源。
但规模化只是“往上走”的起点,要让规模化真正提质,标准化是关键一步。嵩县依托中原药谷科创园建起7个创新中心,16个院士专家团队驻场攻关,29项研发成果落地田间,31项“点餐式”科技服务精准送到农户手上。围绕中药材GAP种植标准,标准化种植基地里实现了“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种植”,从选种子、施肥料,到采收,农户都能得到科学指导。
“以前种一亩算一亩,现在按标准化流程来,耕、种、收全是机械化,一亩地就增收700多元。”嵩县何村镇黄村种植户段西军说起变化,语气里满是获得感。
标准化种出的优质药材,在产业链后端真正实现了价值跃升。嵩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现代化厂房整齐排列,智能温控车间里,中药材从原料变成中药饮片;“中原药谷”伏牛山交易中心里,中医药产品顺着物流销向全国;10万吨中药材冷链物流园更成了“稳价器”,让中药材不用急着卖,农户实现效益最大化。
把土地当资源,把种植当生产、把产品当商品。从连片的万亩基地到标准化种植的田间,从加工车间的流水线到交易市场的实时行情,嵩县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农业正沿着产业链一级级往上攀。
万仞登一步
守绿生金,让生态成永续动能
乡村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生态是嵩县的命脉,更是发展进程中不可松动的“安全扣”。
陆浑水库位于嵩县东北部,是黄河二级支流伊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兼具灌溉、发电和供水多重使命,聚水成湖,成就5万亩水面的“高峡平湖”“中原洱海”。
“家乡的青山绿水是最吸引我的。”陆浑湖东岸的陆浑镇牛寨村,湖水漫到天际的蓝,岸边青草摇出的绿,还有老墙新画里藏着的烟火气,这眼前的风景唤醒了田利丹心里的乡愁,她没多犹豫,辞去上海的工作,回村租下那间面朝陆浑湖的老屋,牛饮茶馆的招牌就这么挂了起来。
为了护好这湖净水,近年来,嵩县坚定“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加快从“山城”到“湖城”转变步伐,投资1.3亿元开展环湖村庄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投资11.5亿元实施二污迁建工程,完成陆浑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及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水里的鱼虾、天上的候鸟,都是最好的生态质检员。”从郑州来此旅游的游客翟鑫鑫说。如今,陆浑湖观测到的鸟类从186种增至273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达55种。
守住“绿”,更要让“绿”生金。嵩县请来北京、香港设计团队为陆浑湖“量体裁衣”,“一湖三环三组团”的规划将环湖35个村庄串珠成链。老屋改造成的茶咖馆、民宿里的陆浑鱼宴……村村有特色、处处皆风景,让“放松无极限,周末来嵩县”成了河南文旅新风尚。
如今,陆浑湖畔的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富民实效。2024年,嵩县环湖片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3%,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今年前5个月,近300万游客打卡陆浑湖,“中原洱海”生态文旅新业态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山高路远,挡不住奋进者铿锵脚步;山水万程,拦不住开拓者行则必至。
嵩县在乡村全面振兴上先人一步的实践,恰如攀登万仞高山,方向笃定、信念执着,再高的山也能走出通途。
“两高四着力”大家谈
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系统部署,提出要奋力建设农业强省,抓好乡村全面振兴。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万川明一起,围绕“抓好乡村全面振兴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支撑”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万川明:未来五年,是河南发展厚积薄发、崛起倍增的关键阶段。河南要奋力建设“五个强省”,其中首个就是农业强省。请您谈一谈,河南以哪些关键领域为抓手,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孙巍峰: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壮大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三是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实施乡村富民产业和设施种植业发展行动,建设6大产业集群、18条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构建“豫农优品”培育运营机制,加快从“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世界餐桌”迈进。四是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田村一体建设、建管一体运营,片区化、组团式培育一批乡村建设先导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万川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如何确保在高基数上,持续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
孙巍峰: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一是向科技要粮。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宜机收新品种,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质效。完善农技推广体系,集成应用关键增产技术。二是向管护要粮。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同时,紧盯关键农时,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科技服务。三是向防控要粮。完善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预警机制,科学防灾减灾。推进农村沟渠连通整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推行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防范暴发流行。建立农机装备储备和调用机制,提高应急防灾能力。四是向市场要粮。落实产粮大县奖励、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等政策,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统筹做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万川明:“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河南在奋力建设农业强省过程中,将从哪些方面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强省”与“富民”同频共振?
孙巍峰: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中心任务,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县域产业加快融入邻近大中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推进乡村产业链式盟式发展,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让优质农产品卖上好价钱。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工程、农民工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农村创业培训和支持力度,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机制,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三是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大数据分析预警,健全帮扶政策“工具箱”,提升监测帮扶质效。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栾姗 刘一洁 整理)
策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行:屈芳 阙爱民 杜君 刘磊 李建华 梁栋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