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2年见证从“走出去”到“链全球”
【编者按】不靠海、不沿边,河南如何从“中原腹地”逆袭成“开放高地”?这答案就藏在一条条纵横全球的国际物流新通道里——在这里,河南中欧班列化身新时代“钢铁驼队”,用“万列千万吨”写下通达全球的精彩故事。即日起,大河网携手中豫港务集团推出《钢铁驼铃・豫通丝路》主题报道,解码河南如何以铁轨为弦、以驼铃为韵,在开放的时代乐章里奏响属于中原的强劲音符。
大河网讯 近日,中欧班列(郑州)迎来开行12周年。2013年7月18日,首趟中欧班列(郑州)载着机械配件和电子产品鸣笛启程,像刚学步的孩子,摇摇晃晃踏上10214公里的旅程15天后抵达德国汉堡,当时没人能想到,这支“钢铁驼队”会在12年后成长为纵横亚欧的“物流巨人”——累计开行超15000列,运送货物140万标箱,货值突破480亿美元,辐射40多个国家。
2013年7月18日上午,郑欧国际铁路货运首趟班列开通仪式在郑州经开区中铁集装箱中心站举行。
从“赶时间”到“保质量”
“那时候,我们天天抱着报关单冲刺,现在想起来还手心冒汗。”郑州国际陆港关务单证部负责人王京回忆。2013年班列发展初期,每周仅发运1班出口班列,每票报关单都需要海关人工接单,“赶不上海关接单放行,班列就得延误”,每天下午4点左右,郑州铁路口岸大楼前总能看到关务人员抱着单据狂奔的身影。
如今,急促的脚步声被清脆的键盘声取代,得益于 “全国通关一体化” 改革,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发往东盟的班列三天到达出境口岸,客户有充足时间完善单据。” 在郑州国际陆港关务单证部工作了十年的刘艳丽感慨良多,曾经让人心急如焚的单据问题,如今能在班列抵达口岸前从容处理,通关流程已从 “赶时间” 变为 “保质量”。
“双引擎”驱动班列“加速度”
6月28日,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启用。
今年,大家都说中欧班列(郑州)发往老挝的班列像开了挂:1月6班,4月涨到9班,6月稳定在11班……数字增长的背后,是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 通关一体化”与郑州国际陆港经开区片区“快通模式”的双轮驱动。
过去,货物常因场地饱和“干着急”。现在航空港作业区启用,相当于给班列装上“扩容硬盘”。6月28日,随着一趟驶向东盟的班列鸣笛,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正式投用,东西作业区“梦幻联动”,让“万列千万吨”的目标有了坚实依托。
“钢铁丝路”改变的生活细节
郑欧班列进口商品展示体验中心和郑州国际陆港平行进口汽车口岸。
“最骄傲的不是数字,而是河南老乡的香菇能卖到欧洲,欧洲牛奶半个月就上咱餐桌。”郑州陆港公司副总经理郭新年指着冷链班列说。12年前,班列总是“重车去空车回”,现在每节车厢都塞得满满当当,出去的是宇通客车、心连心化肥,回来的是巧克力、红酒,让这条铁路成了“跨国超市货架”。
如今,中欧班列(郑州)的“世界地图”上,向西直达欧洲、向北挺进俄罗斯、向南连接东盟的线路如血管般延伸。站在新起点,这支“钢铁驼队”正带着更多“河南制造”奔向世界,让更多普通人尝到了“一带一路”的甜头。(雷锦雯 赵檬)
编辑:陈梦伊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