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当村支书的第5年,她想带全村老人干件“大事儿”

2025-07-27大河网

大河网讯 一个95后村党支部书记,百名60岁左右的村民,他们的碰撞能带来哪些火花?前不久,河南省鹤壁市石林镇三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桂芳带着全村100名60岁以上老人开启了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旅程。

张桂芳和三家村的老人们在红旗渠青年洞前合影留念。

从一句闲聊开始:带着全村老人去旅游

带村里老人旅游这个念头源于张桂芳和朋友的一次闲聊。朋友是一位旅游博主,问她:“你每天工作这么忙,有多久没有出去旅游了?”

张桂芳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我们村老人这辈子好像都没有机会出去旅游。”

这次闲聊点燃了张桂芳带全村老人去旅游的想法。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多个,不少人从出生到现在,活动范围没超过周边三个乡镇。她说:“他们守着土地一辈子,难道不该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吗?”

村“两委”其他干部听了这个想法非常支持,但是带全村老人出去旅游,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钱的问题。景区门票谁来出?路上的车费怎么办?旅游的花销怎么解决?面对这些问题,张桂芳带着村干部一个一个解决。

张桂芳在旅行前搬运准备的物资。

她联系做旅游博主的朋友帮忙出主意,对接景区争取门票优惠。同时,她还带着村干部沟通多家企业拉赞助,解决出行、保险、吃饭等问题;联系镇卫生院,请了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备齐了晕车药、降压药、创可贴。

从想法到出发,张桂芳用了20多天。回想起这段经历,张桂芳说:“这期间,我被拒绝过很多次。被拒绝是常态,但是坚持就能找到出路。”现在,越来越多的景区主动联系她,想加入这场 “银发旅行”。

太行山下的双向奔赴:95后与白发的碰撞

旅行的第一站,他们决定去红旗渠。张桂芳挨家挨户通知老人们。听到消息的老人,有的紧张到手不知道放哪儿,有的赶紧回应“中中中”。

出发那天,许多老人天没亮就起床。张桂芳说,那一天,几乎每个人都翻出了压箱底的衣服。

大巴车缓缓驶入三家村,村里的很多老人是第一次坐大巴车,连安全带都不会系。有的老人一紧张,把安全带系到了脖子上。张桂芳和村干部们一步一步教老人们如何调整安全带,保证出行安全。

大巴车启动时,老人们止不住脸上笑开了花,还有的老人忍不住鼓起了掌——那是激动,是一辈子没体验过的期待。

跟着张桂芳出去旅游,三家村的老人忍不住鼓起了掌。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他们第一次戴上耳麦,听讲解员介绍红旗渠修建“人工天河”的故事。看着墙上挂着的修渠图片,听讲解员介绍81位修渠英雄的故事,尽管很多老人不认字,但耳麦里传来的一段段故事都使他们驻足停留、深受感动。

三家村老人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旅行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在旅行中给老人们安排了看表演。但因为我导航出错迟到了。等我们到现场,表演已经开始半个多小时了。”

当时张桂芳急得满头汗,老人们却反过来安慰她:“没事没事,晚了正好,咱在车里休息会儿。”

那天没有一个人抱怨,有的只是挂在脸上的微笑。一路上,老人们都开开心心的,他们说能有机会出来玩,多亏了“村长小芳”。

正在观看表演的三家村老人。

说起这次失误,小芳依然很自责,但老人们旅行的状态让她悟到了一个道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走出去,再说其他的。

她把这次带老人出游的视频发在朋友圈,不少人找她学习经验,她说:“有想法了就去行动吧!我们总在预设很多难题,想等条件充足了再出发,但老人们等不起。”

“走出去”到“聚起来”:村里的烟火气更旺了

这不是张桂芳第一次为村民“折腾”。

她刚来三家村当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就带头把三家村建设成了“彩虹村”,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后来带着大家做直播带货,卖小米。

今年是张桂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5年,她想再多为全村人办点实事。

这次在带老人旅行的同时,张桂芳的老年餐厅也在村里悄然落地,不过还缺个老人们吃饭的房间。

晚上7点,老年餐厅准时开饭,几十位老人端着碗聚在院子里,馒头就着炒青菜,吃得格外香。

来吃饭的老人说,在这里哪怕喝碗粥,听着大家聊天,都比家里热闹。目前,餐厅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晚餐,每天晚上7点开饭。

在老年餐厅,张桂芳和前来吃饭的三家村老人们。

这些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老年餐厅缺人手,她动员村里的人轮流帮忙;餐厅运行需要资金,她联系企业赞助米面油。张桂芳说:“现在是夏天,大家还能在广场上拉一张桌子、摆几张椅子吃饭。等天冷了,还是得到屋里吃饭才行。”

在张桂芳和村干部的努力下,7月23日,施工队正式进场,开始施工。张桂芳说:“如果建得快,一个多月就能建好。天热,老人在屋里吃饭,开个空调,还能避避暑。”

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她从不贪多求大,她坚信:“先把小事做好,村民才会相信你能办成大事。”

在广场上吃饭的三家村老人们。

前不久,张桂芳组织了第二次旅行,去峰林峡划船。这次一起出发的除了村里的老人,还有老年餐厅帮忙的人。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张桂芳更从容了。有一位大爷有点耳背,张桂芳便提前准备了助听器,这样大爷就能听到大家说话了。她还给老人们编了号,“1—50号坐1号车,后面坐2号车。”

跟着张桂芳去旅游的三家村老人对着镜头比“耶”。

返程后,张桂芳听到村民们交流:“啥时候能有机会去北京,想去看看天安门。”张桂芳默默记下老人的愿望,她在朋友圈写道:“我终于带他们走出了村,很短又很久,希望有一天可以带他们去北京。”

傍晚的三家村,老年餐厅的烟囱又冒起了烟,老人们的笑声顺着风飘出很远。这个95后村支书用五年时间证明:青春与乡土的碰撞,能开出最温暖的花;而让村庄和村民一起“走出去”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杨露露)

编辑:谭敏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