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沿,最热血,最古老 这份“安”利清单上合宾朋请查收
大河网讯 7 月 26 日,20名参加上合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外籍嘉宾走进安阳,在这座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城市解锁最前沿、最热血、最古老的多维体验,收获一份满载文明印记、精神力量与合作机遇的 “安” 利清单。
最前沿 光远新材料里的“智”造魅力
“这家企业让我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非凡实力。”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科学主任奥莉加・米古诺娃(Olga MIGUNOVA)说。7月26日下午,参访安阳的上合嘉宾率先走进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沉浸式感受安阳最前沿的科技魅力。
参访团一行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细若蚕丝的电子纱穿梭于自动化纺机之间,晶莹纤细的丝束瞬间变成洁白无瑕的薄纱。奥莉加·米古诺娃告诉记者,光远新材料的生产车间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车间几乎完全由机器人运作,仅有三四位技术人员监管着庞大的生产体系,这让她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非凡实力。
在斯里兰卡锡兰联合报业集团首席运营官恰马拉·贾纳拉贾·佩里斯(Chamara Janaraj Peiris)看来,中国最前沿的科技正在为上合国家间的产业联动注入强劲动能。“希望未来中国能和斯里兰卡在相关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恰马拉·贾纳拉贾·佩里斯说。
最热血 红旗渠纪念馆中的精神传承
在红旗渠纪念馆,巴林通讯社社长阿卜杜拉・布希吉(Abdulla Buhejji)全程专注聆听讲解,不时与随行朋友交换见解。他告诉记者:“红旗渠的建造过程令我们深感震撼。工人们仅凭简单的传统工具,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硬是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这条‘人工天河’。”
阿卜杜拉・布希吉(中)在红旗渠纪念馆参观。
虽然文化背景各异、语言不同,但精神的力量总能跨越国界,感触人心。参观完红旗渠纪念馆后,外籍嘉宾纷纷对红旗渠精神赞叹不已,一致认为红旗渠精神可以跨越国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力量。
“我们了解到红旗渠建成于20世纪 60 年代,那时候没有先进技术,全靠人力苦干才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信念一致、目标相同,就一定能做成事。”哈萨克斯坦中央通讯局副局长阿曼·曼别塔利耶夫(Aman MAMBETALIYEV)表示,哈萨克斯坦同样面临着缺水问题,红旗渠工程对他们来说是极具示范意义的成功案例。
最古老 殷墟博物馆里的文明印记
殷墟博物馆内,青铜器纹饰流转着岁月光泽,甲骨上的古老文字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头密码。“我的国家使用西里尔字母表,日常生活中只用32个字母。但在这里,我不仅了解到了中国汉字的起源,更看到它的演变经历了漫长时期,如此丰富而独特。”白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贾尼斯·穆哈(Dzianis Mukha)说。
参访团一行在殷墟博物馆。
印度新德里智库和研究中心主席罗宾德·萨奇德夫(Robinder Nath Sachdev)表示在殷墟博物馆收获颇丰,不仅触摸到古老厚重的中华文明,更感受到了文明互鉴的延续脉络。他告诉记者,中国和印度曾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流思想、观念、精神与传统,未来也期待能在更多领域开展文化交流。通过参观殷墟博物馆,他认为印度在博物馆构建与展陈方面可以向中国借鉴很多经验,尤其是如何将科技、人工智能与古代文物巧妙结合。
夜幕下的 “豫见上合・安阳”专场推介会 上,这份 “安” 利清单持续扩容。当特色文艺表演奏响尾声,这场集创新对接、精神共鸣与文明溯源于一体的参访之旅,已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深度合作播下了充满希望的火种。
“第一次到中国,第一次到河南,就被这里深沉厚重的中国文化深深震撼,文明延绵不绝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密码,这次参访给我埋下一粒种子,回去我要深入研究河南、深入研究安阳。”罗宾德·萨奇德夫说。(张雅涵 张晓静)
编辑:谭敏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