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河山之铭——追忆中原抗战丨一枚铜证章背后的豫西烽火

2025-07-28大河网-河南日报

游客正在参观洛八办。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学桦 吉小平

  7月25日,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以下简称“洛八办”),一枚斑驳的铜质证章静静陈列于玻璃展柜中,来自洛阳市巨龙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聆听讲解员讲述这枚证章的故事。

  这枚直径约3厘米的“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证章,虽已褪去漆色,却承载着豫西抗战的峥嵘岁月,成为串联起八路军在河南敌后斗争史的关键物证。

  证章之谜:水井中的红色密码

  这枚证章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

  1971年,洛八办旧址修缮时,工人在南院水井中打捞出120余件抗战文物,其中便包括这枚刻有“廿九年用”字样的铜证章。经考证,民国“廿九年”对应公元1940年。1942年初,洛八办工作人员在秘密撤离时,为避免重要标识落入敌手,将证章与文件、武器等一同投入水井,使其得以保存至今。

  “这枚证章是国共合作背景下,我党在国统区公开活动的实物见证,更是豫西抗日根据地与延安保持联络的‘红色通行证’。”洛八办馆长王伟说。

  证章的工艺细节亦暗藏玄机:外圈阳刻的集团军番号与五角星标志,彰显其官方属性;背面残留的别针扣环,则暗示它曾频繁用于人员身份核验。

  洛八办:豫西抗战的“红色枢纽”

  1938年10月,随着日军逼近黄河防线,中共中央决定在洛阳设立公开办事机构。经与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卫立煌协商,刘向三率10余名干部筹建“第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后更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其旧址位于洛阳老城区贴廓巷,现存清代民居建筑群,兼具办公与隐蔽功能。

  作为连接华北、华中根据地的枢纽,洛八办承担着多重使命。

  这里是我党的统战前沿。刘少奇、朱德等我党领导人曾在此接洽国民党将领,推动豫西地方武装改编。

  这里是重要的情报中枢。抗战期间,这里的电台室24小时收发加密电报,向延安传递日军兵力部署。

  这里还承担着物资中转的重要任务。通过陇海铁路与黄河渡口,向太行山根据地转运药品、电台零件等重要抗战物资。

  洛八办的设立,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埋下伏笔。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洛阳沦陷前夕,皮定均、徐子荣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强渡黄河,在偃师佛光峪建立首个抗日政权。至1945年,根据地控制巩义、登封等26县,歼灭日伪军4800余人,成为全国19块敌后根据地之一。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

  2017年,洛八办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馆内复原的电台室、救亡室等场景,让参观者得以感触历史细节。2021年,纪念馆还推出“红色印记——馆藏证章图片展”特展,通过历史证章和图片,串联起“水井藏证章—佛光燃星火—偃师筑屏障”的沉浸式研学路线。

  “这枚证章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信仰的载体。”王伟说。

  从贴廓巷的水井到展厅的光影,这枚铜证章跨越时空,诉说着豫西军民浴血奋战的故事。它提醒后人:抗战胜利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无数英雄以生命践行信仰的必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红色记忆将继续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