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这个暑假,河南大学生如何“沉浸式”成长?

2025-07-30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这个暑期,河南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广袤中原大地上书写着别样的青春:在乡村课堂里,他们俯身成为孩子们的“手工老师”;在医院实验室,他们架起临床与科研的实践桥梁;在千年书院中,他们与国际伙伴共探文化根脉……

一场场“沉浸式”实践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青年学子与广袤大地、历史文明的对话之门,让家国情怀在心底生根,让真才实学在实践中悄然生长。

中外学子共赴登封

非遗文化架起文明互鉴之桥

7月下旬,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中外学生走进登封,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

来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等国际学生深入“天地之中”,在少林寺体验中国功夫,在嵩阳书院诵读儒学双语经典,在禅心居非遗基地体验非遗技艺,在观星台感受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

飞檐斗拱的嵩阳书院内,琅琅书声穿越千年时空。实践队在此开展《论语》双语诵读课程,中英双语交织回荡于古柏庭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埃及学生何赞的诵读字正腔圆,引得众人击节应和。

“双语诵读让儒家思想焕发现代生命力,这种跨文明对话令人震撼。”何赞说。在走访少林寺、观星台等地后,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伊克拉感叹道:“这不仅是搭建文化桥梁,我们在中华文明发祥地见证了不同文明的交汇。”

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范黛馨立足书院讲堂,以中英双语阐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脉络:“从个人心性修养到社会秩序构建,儒家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延续千年的精神基因。”实践队队长赵柏承也规划了一个行动蓝图:“返校后,我们将编纂双语文化手册,在郑州大学国际文化周开设禅武工作坊,让文明星火形成燎原之势。”

清华河大联袂研学

千年理学滋养当代青年

7月中旬,河南大学与清华大学53名学子共同开展了“行走宋朝”研学活动。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来自河南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文、史、哲专业的本科生营员先后在汴、洛、郑三地考察二程文化的历史脉络,找寻沉淀千年的思想智慧。

在河南大学、铁塔公园、开封博物馆等地,他们了解北宋都城制度与文化生活。在嵩县,走进“两程故里”、陆浑湖生态文化中心、中原药谷科创园等地,调研理学遗迹、生态发展与科技融合,感悟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伊川,他们探访伊川书院、邵雍墓与二程文化园,使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等观念愈发鲜活具体。

漫步二程故里,河南大学学生邵关顺触摸斑驳古墙感慨道:“书本上的理学概念突然变得鲜活起来。研学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程颐先生‘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教诲,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其中深意。”

“参加研学营,交新友,习新知,得新获。”河南大学学生江泽源说,洛阳寻根之旅,既是通向千年智慧圣地的朝圣之旅,又是砥砺自我、观照当下的重要一课。

红旗渠畔的“实景思政课”

用脚步丈量精神丰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于日前火热启程,全校51支思想引领类社会实践团奔赴林州市、开封市、商丘市、登封市等多个实践地开展活动。

通过一系列沉浸式爱国主义“实景课堂”,实践队员在红色地标中触摸历史脉搏,在身体力行中播撒红色火种,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实践队员赵宸韡担任讲解,其间,她数次热泪盈眶地感慨道:“当年修渠人的苦,换来了今天的甜,作为林州人,我无比自豪,而红旗渠精神早已成为我们林州人的精神印记。”队员李皓轩写下致先辈的信:“红旗渠精神为我们这代人立起了精神标杆,激励着我们传承接力、奋勇前行。”

在开封市兰考县谷营镇爪营二村小学,支教团将红色基因融入教学实践,孩子们制作的红色风车、绘制的家书书法,让红色精神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悄悄扎根。

暑期在“医”线

科研创新对接临床需求

近日,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的医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走进郑州一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一场旨在连接临床需求与科研创新的实践活动。

面对临床实际问题,学生们创新推出了“双轨预演”机制。这一机制通过角色反转,让学生扮演主刀医生处理紧急手术情况,同时导师模拟伦理委员会进行质询,营造了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训环境。利用医院脱敏数据库,学生们通过数据沙盘还原真实科研决策场景,有效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的王子函与信息工程专业的聂玉峰携手,在基因测序仪解析出卵巢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时,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他们形成了“临床问题→医学部提炼诊断痛点→工学部开发算法→临床验证”的创新协作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团队还为心血管内科构建了“支架术后感染预警模型”,显著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

通过调研,学生们发现临床医生在科研方面存在诸多痛点,如日均科研时间不足1小时、转化障碍占比高、跨学科需求强烈等。为此,他们设计了科研启蒙工具包,包括收录真实案例的实景指南、游戏化关卡的闯关任务,以及明确学生辅助科研权责边界与成果分配机制的《科研接力手册》。

大二学生司马金文在参与项目后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前,我认为科研是顶尖学者的事,如今,我认识到整理文献也是推动诊疗进步的重要一环。”

大别山下的青春誓言

描红墓碑唤醒历史记忆

不久前,何家冲红军烈士陵园的薄雾还未散尽,信阳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程一航为革命烈士墓碑描红的毛笔尖顿了又顿。

“老师,您看这位烈士牺牲时比我还小,只有17岁……”他的声音显得有些哽咽。这是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传承大别山精神”实践教学的第四天,学子们正在给何家冲烈士陵园的822座烈士墓碑描红。

“这里还有一座‘无名烈士’墓……”随着一声轻呼,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聚拢过来。墓碑上没有名字,只有一颗斑驳的五角星。带队老师郑波轻声讲述:“在何家冲,像这样连姓名都没留下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当学生们的手指在触碰那些被风雨侵蚀的名字时,革命先烈已成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

在何氏祠,同学们碰到了“红军洞”何大妈的侄女何桂英女士,当她得知同学们给烈士墓碑描红的一刻,眼泪潸然泪下。这份从碑前到灶边、从山路到心尖的一日浸润,在全体营员的心中凝结为鲜活的感悟,也让可感可传的精神火种、让“大别山精神”在青年心中绵延不息。

洛宁乡村的“红色风车”

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盛夏,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翔梧小学里,绘着红星的自制风车呼呼转动,映出孩子们的笑脸。这个暑假,洛阳师范学院实践队的大学生来到这里,以洛宁籍革命先烈李翔梧之名,通过手工、武术、书法等趣味课堂讲述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活”起来,同时调研当地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之道。

“同学们,看!这个风车转起来像不像一团火焰?”在三年级教室,洛阳师范学院学生张文希一边教孩子们用彩色卡纸制作风车,一边讲述李翔梧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风车也随风旋转着。学生王雨桐兴奋地说:“我要把风车带回家,还要把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

张文希带来的《风车映红心》手工作品只是课堂一景,这个暑期,实践队精心打造“红色文化+素质拓展”融合课程,依据学校特色与学生年龄创新各类特色红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实践队还连夜赶制出《发展建议书》,提出“红色研学+生态旅游”融合路径:为烈士故居设计VR导览系统,用AI技术让文化墙“开口讲故事”,开发“重走翔梧路”徒步路线串联红色景点。

翔梧小学校长李大川翻看建议书时频频点头:“青年人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对纪念烈士和培养后代都很有意义。”

编辑:谭敏  审核 :范昭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