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治”入微丨从“等靠要”到“共缔造” “微基金”成社区治理“助推器”
大河网讯 洛阳市涧西区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焦裕禄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厚重的工业文化和红色精神是这个区域的特色底蕴。同时,老旧厂矿家属区遍布、社区超三成人口为“银龄”群体……这些显著特点让这个片区的基层治理面临着种种挑战。然而,这里居民的幸福指数却新鲜饱满。
河柴02西小区的朱阿姨在“妇女之家”彩排节目;祥福小区的李叔叔在“文明实践站”制作手工;“家风馆”内,“快乐大妈”调解团队的叔叔阿姨们一边喝茶,一边聊着社区里的人和事……8月6日,记者走进涧西区武汉路社区邻里中心看到,这里的活动开展得热闹非凡。
从老旧小区多、服务需求杂、治理资源分散,到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这一系列变化多亏了“邻里微网格”治理模式。
织密“微单元” 重构“共同体”
“我们属于老旧小区,没有物业,以前遇到问题只能向社区反映,有时候反映的事情多了,社区工作人员顾不过来。现在好了,有事可以随时联系邻长,困难诉求也能第一时间解决。”近年来,涧西区武汉路社区党委围绕“党建引领更有力、网格管理更精细、服务居民更贴心”目标,积极探索“邻里微网格”服务模式,让社区治理有效率更有温度。
“武汉路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厂矿家属集聚区,楼旧、人密、事稠。”武汉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张静告诉记者,为解决服务对象多、治理难度大的问题,2024年2月份以来,该社区将“邻里微网格”作为小区治理的关键单元,以30至80户居民为单位,推行“邻长制”改革。社区的11个基础网格被划分为了86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都选聘了邻长。
邻长和社区人员一起商量改造项目细节。
“邻长与网格员紧密联系,搭建起‘社区——一般网格——小区——邻里微网格——党员中心户’的新五级组织体系,让社区管理和服务下沉到了‘最后一米’,目前社区配备邻长覆盖率达100%。”张静说。
邻长们都是各个微网格里热心社区公共事务、受到群众信任、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党员群众骨干。工作中,他们发挥“熟人优势”,走家串户倾听居民心声,发现问题快速处理或上报,成为社区治理中的“缓冲带”、“黏合剂”和“传感器”。同时,他们通过牵头完成“微改造”项目,为居民解决一件件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
“你们不知道,我们这以前一下雨就往楼洞里潲雨,年纪大的根本没法弄,很不安全。”说话的是河柴01小区邻长之一赵积雪。河柴01小区由于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楼梯间漏水问题困扰了居民十几年,赵积雪组织居民们推选了十余名热心公益、群众信任、沟通能力强的党员群众骨干,逐门逐户征求改造意见,让居民们“决策共谋”。最终,通过社区治理发展基金的帮助和居民众筹资金,解决了基础设施改造难题。
“问题解决后,大家见面就夸我,对我的工作也更配合了。”赵积雪说,“微改造”项目让大家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也帮她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社区“微基金”激发“新活力”
“这一小片地一直闲置着,近期我们计划使用基金进行微改造,带动周边群众对其进行绿化美化。”日前,张静来到西城美苑小区,和居民一起商议如何对小区闲置空地再利用。
以往遇到这种事,得靠社区主动申请上级资金才能解决。“如今有了基金,社区靠自己和居民的力量也能解决问题。”张静说。
社区群众为团购项目点赞。
张静所说的基金就是“社区治理发展基金”。去年3月,为解决社区治理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基层参与治理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问题,涧西区在包括武汉路社区在内的5个社区进行试点,鼓励社区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区治理领域,通过开展市场化活动、引导社会捐赠等方式为基金池注入更多资金,用于满足社区环境改善、托育养老、助餐助残、文化服务等各项资金需求。
基金从哪儿来?以武汉路社区为例,其通过“社邻益购”公益团购活动、“公益+低偿”的市场化服务及共建单位、爱心商家捐赠等方式,不断壮大基金“蓄水池”。
4月份的牡丹公园人头攒动,武汉路社区“社区文创进公园”活动热闹非凡。“这朵画成乳白色吧,内部花瓣细碎一些,最近咱洛阳的‘金丝贯顶’可火了,好多外地游客专门排队去看。”邻里中心国画老师刘秀梅一边和同伴念叨,一边翻看着手机里保存的牡丹图片。不远处,一位来自安徽的游客正挑选文创产品:“我要一盒洛阳牡丹酥,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社区居民在公园里售卖文创产品。
“售卖文创产品的所有收益,将进入武汉路社区治理发展基金池,用于开展社区治理、深化居民自治和养老、托幼、助困等公益服务。”武汉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春艳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武汉路社区依托治理发展基金,凝聚“三自”组织资源,开发文创产品,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为了让社区治理发展基金精准反哺基层治理,武汉路社区依托“邻里微网格”谋划“邻长项目”,采取“基金支持一部分+邻长带动群众募集一部分”的方式设立项目资金,发挥社区治理发展基金最大化效益。
“现如今,居民不再是一味依靠社区,而是积极性、主动性被完全激发起来了,大家积极主动联系楼栋邻居、互相商议,充分发挥自治作用,这一点让我们特别惊喜。”张静介绍,截至目前,武汉路社区治理发展基金已注入2万余元,落地共筑晴窗、邻里小站等“微改造”项目21件,撬动资金14万元,惠及居民5500余人。
社区重阳节举办银发宴。
“现在,我们说得上话、找得到人、办得成事,觉得自己就是社区的一部分,所以都齐心协力珍惜、维护社区的和谐与平安。”居民钱源公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嘉儒表示,洛阳市涧西区武汉路社区通过“新五级组织体系”,让党员群众骨干化身治理末梢的“神经节点”,这种设计既延续了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又激活了熟人社会的信任资本,使86个微网格成为收集民情的“传感器”、化解矛盾的“减压阀”,印证了“治理单元最小化才能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的治理规律。
“这里的治理模式,本质是对‘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群众自治’治理理念的生动诠释,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郭嘉儒说。
记者手记
走在洛阳涧西区武汉路社区,最打动我的是居民们自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这个老工业社区的蜕变,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治理新路的成功实践。
在河柴01小区,邻长赵积雪带领居民众筹资金改造漏水楼栋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像她这样的“邻长”活跃在84个微网格中,让社区治理有了温度与速度。这种“微网格”治理模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真正交到了居民手中。
更令人惊喜的是社区治理发展基金的创新实践。居民们制作的文创产品在牡丹公园热销,收益直接注入社区基金,用于养老、托幼等民生项目。这种模式,让社区治理从“输血”走向“造血”。
作为焦裕禄工作过的涧西区,这里的治理创新带着鲜明的红色印记,“家风馆”里的调解团队、文明实践站里的手工课堂,处处体现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居民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邻里中心里大妈们的歌声、孩子们的欢笑、邻长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涧西区的探索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当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老社区也能焕发新活力。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张磊 范昭
记者:赵檬 申华
视频:魏凯 李艺玮
制图:张谷臻
编辑:何心悦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