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那群医者
任玉伟为德雷达瓦市医院重症脑出血患者会诊指导治疗。
世界中文日活动现场,中国第25批驻埃塞俄比亚医疗队提供现场援助。
医疗队在布塔吉拉市义诊后合影留念。
医疗队员在病理室工作。
医疗队员在爱菲医院为当地百姓义诊。
医院标志。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8月4日,周口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主任李娟,作为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员,在援非归国一个月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医院里弥漫的消毒水味、超声科室里仪器的启动声、同事们亲切的笑脸……这些久违的日常都让李娟倍感亲切。只是这次重新归来,她内心里又多了份跨越山海后的笃定,“援非的经历让我感触太多,今后我更要全力以赴,为家乡人民带来最专业精准的超声诊疗服务。”
时间回溯到7月5日,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在队长刘俊英的带领下,圆满完成422天跨国医疗援助任务,荣耀归国。如今,经过短暂的休整,包括刘俊英在内的13名周口队员已陆续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带着这段难忘的经历,开启人生新征程。
援非路上的“苦”与“难”
“在埃塞的日子,生活与工作条件和国内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这段经历是一辈子的财富。”队员们坦言,正是这份淬炼,让他们更懂得珍惜当下,也更坚定了为家乡卫生健康事业拼搏的决心。
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内的人而言,埃塞俄比亚的艰苦或许难以想象。刘俊英至今记得,初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场景。队员们的驻地是严重漏雨的毛坯房,院内污水横流、蚊虫肆虐,臭味扑鼻而来;网络时断时续经常瘫痪,手机信号微弱到难以拨通;电力和水管设施老旧不堪,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当地的社会治安更是让人揪心,战争、冲突时有发生,偷盗抢劫、绑架勒索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为保安全,队员们不得不实行封闭式管理,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此外,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等身体不适,也成了队员们必须翻越的“一道难关”。
“出发前,我们其实已做足了心理准备,可到了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更困难。”李娟下意识地挠了挠右腿,那里几个淡褐色的印记仍清晰可见,“埃塞的跳蚤太厉害了,这是两三个月前咬的,现在还时不时发痒。”她略带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更让人无奈的是当地的办事效率。据刘俊英介绍,从国内海运的生活物资直到今年4月才完成清关,医疗物资更是拖到7月2日才送达,导致队员们吃了10个多月过期食品和药品维持生活,就连计划中的捐赠任务,也紧赶慢赶在归国前一天才完成。
生活的艰苦,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员们尚能咬牙克服,但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简陋的工作环境更让人触目惊心。基础医疗设备严重匮乏,许多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仪器在那里成了“奢侈品”;更严峻的是,埃塞每万人仅0.5名医生,60%的人口连基本医疗服务都无法获得,整个国家深陷医疗困境。
周口援非医者的“硬核”答卷
即便面临如此多的困难,这支医疗队始终牢记祖国与人民的嘱托,以坚韧的意志直面艰险。422天里,他们在治病救人、完成使命之余,还要“拯救”自己的生活——他们用7个月的业余时间,在大使馆、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的帮助下,将破败的驻地进行彻底改造:漏雨的屋顶被修缮一新,污水横流的院落种上了花草,3个蔬菜大棚里长满新鲜蔬果,健身房、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整个驻地充满中国元素,生机勃勃。
“现在的驻地,一尘不染、鸟语花香,满眼都是生机。”刘俊英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该医疗队医疗援助的成果更是沉甸甸的。援埃期间,队员们累计开展教学查房3367人次、门诊接诊6456人次、平急诊手术661台次,中医诊疗1362人次、临床诊疗操作1339人次、医技检查操作1458人次;依托埃塞“光明行”公益项目,让507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把周口医者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此外,他们的大爱担当还延伸到外交一线:为中国驻埃塞大使馆、非盟使团、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等机构,以及埃塞各级政府代表团提供医疗保障372人次;指导受援医院开展新技术20余项,举办急救技能培训15场次,真正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同时,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的38场巡诊义诊覆盖了3000余人次,为当地民众和华人华侨送去“健康礼包”;12场学术交流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助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为中资企业和华人社团提供诊疗1105人次,以医者之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
当然,他们的这份付出也赢得了各界认可:49封感谢信、39份荣誉证书、27面锦旗从四面八方涌来,涵盖中国驻埃塞机构、非盟委员会、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等众多单位,其中大使馆、非盟使团、中国商会的感谢信更是直达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国驻非盟使团大使、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亚的斯亚贝巴市市长、埃塞卫生部部长等亲自颁奖,当地友人还送上两棵象征中埃友谊的咖啡树——那是埃塞的“国粹”,更是对这份跨国情谊的最好见证。
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这样评价他们:“从队长到队员都是历批次综合实力最强的,队员们政治站位高、大局意识强、管理机制新、文化气息浓、对内氛围好、对外关系佳、保障力度大,队员们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团结一心,用专业与担当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如今,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员们正将这份尊重与认可,化作服务家乡的动力。队员们的医者初心,就像那两棵咖啡树一样,正在阳光下扎根生长,在跨越万里的坚守中,愈发坚定而炽热。
“若有需要,随时再出发!”7月10日,在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召开的第25批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周口队员载誉归来慰问座谈会上,作为周口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的刘俊英掷地有声地说出这句跨越山海的医者誓言,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共同心声。
从沙颍河畔到东非高原,从异国救死扶伤到载誉归来,中国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用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为中非医疗合作与友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第25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13名周口队员分别是:
刘俊英,男,主任医师,从事消化内科24年;
陈龙,男,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麻醉19年;
李浩,男,副主任医师,从事泌尿外科11年;
尚晨光,男,主治医师,从事外科学9年;
王晨,女,主治医师,从事妇产科9年;
岳金良,男,主任医师,从事眼科学20年;
任玉伟,男,主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10年;
田岩岩,女,副主任医师,从事细胞病理学诊断17年;
王永,男,主任医师,从事外科学24年;
张合意,男,副主任医师,从事放射28年;
王曼曼,男,主治医师,从事针灸推拿11年;
高崇,男,主治医师,从事口腔科10年;
李娟,女,主治医师,从事超声26年。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