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电 织“能”入网——从信阳新能源发展看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商城县黄柏山上的风电机高高矗立。本报记者 刘宏冰 摄
零碳园区引来能源企业入驻。图为落地豫东南高新区的科创储能一期项目正在调试生产线。本报记者 刘宏冰 摄
澎湃绿电助推绿色产业。图为万华生态集团禾香生态板材生产线。本报记者 刘宏冰 摄
光山县五岳抽水蓄能电站的水库。丁广阳 摄
□本报记者 卢松 刘宏冰
一个大号充电宝能有多大?一整座山。
这个正在建设的大号“空气充电宝”,是信阳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就在新县的大别山深处。项目建成后能把光伏、风力发的电能,稳定流畅地接入电网,存储备用,平衡电网供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河南加快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动能源替代,2024年迎来“双超越双突破”: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越火电、新能源装机超越煤电;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
在这场绿色变革浪潮中,老区信阳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66.59%,高出全省13个百分点以上,成为河南绿色发展的“尖子生”,也是观察区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鲜活标本。
绿能“风光”无限
8月18日,记者沿着施工通道走进信阳“空气充电宝”项目现场,看到连接地上场区和地下储气硐室的运输通道已经完成,大山“肚子”内直径15米、总长1800米、总容量约31万立方米的空气压缩硐室已掘进过半,预计将于2026年年底建成投产。
作为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空气充电宝”是国内最大的在建300兆瓦级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项目建成投用后,年发电量将达4.2亿千瓦时,相当于35万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该项目负责人、中储国能(河南)电力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闵一航介绍。
这是我省能源发展向“绿”向“新”、加速转型的一个缩影。“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中部大省河南,抢抓“双碳”战略发展机遇,加快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
与河南其他省辖市相比,信阳山多、水丰、光富、风好。绿色生态决定了信阳必须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信阳不断放大“绿水青山”生态优势,持续开发“风光水”资源,绿色资源转化绿电的重大项目方兴未艾。
大别山上,一座座“风之巨人”顶天立地,呼呼打转的风机叶片将无形之风转化为澎湃电能。175.92万千瓦风电装机已在老区扎根,65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建设。随着风电装机的持续攀升,信阳正成为全国制造能力最强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千湖之市”信阳,河网密布、水库星罗,水电开发同样潜力巨大。
新县、光山交界处,袁湾水库大坝锁住奔涌的潢河。坝上,工人正挥汗如雨,进行工程扫尾工作。“今年年底水库建成投用后,可年供274万千瓦时清洁电力。”河南水投袁湾水库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实说。
随着袁湾水库、出山店水库、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信阳新增水电装机将超50万千瓦。
风电、水电绿能澎湃,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蓬勃发展,化学储能开新路……老区信阳,“风光”无限,加快形成中部地区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体的绿色能源基地。
“绿电”造福万家
透明空气如何变身“超级充电宝”?基本原理很简单:能量守恒。
“这个压缩空气储能就像一个大气瓶。”闵一航介绍,在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能驱动压缩机将常温常压空气压缩,储存到巨大的硐室里边;在用电高峰期,高温高压的压缩空气,进入膨胀机驱动发电机组,产生电能向电网供电。
这个“空气充电宝”,往小了看能有效调节清洁能源供需平衡,往大了说则是破解能源转型矛盾的一个缩影。
在追风逐光的路上,我国清洁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方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另一方面则因“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难以大规模接入现有电力系统,并网难、消纳难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破局?信阳探索布局多元化、大规模储能项目,为电网装上智慧“稳定器”,有效将新能源发电的不连续性和用电负荷的稳定性匹配起来。
在光山县牢山山顶,电网“海量调节器”已经投用。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振兴重点能源项目,总装机100万千瓦的河南五岳抽水蓄能电站,已有3台机组投产。项目4台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8.57亿千瓦时,25万千瓦单台机组可月消纳绿电4300万千瓦时。
固始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则加紧打造“能量魔术师”。紧张施工的河南明阳20万吨绿色电氢氨醇实证项目,将聚合周边70万千瓦风电,通过“风光发电+储能+绿氢绿醇”技术路线,实现全链零碳排放,为大规模消纳绿能提供“河南方案”。
在信阳多个县区,独立储能电站接连上马。光山县100兆瓦/200兆瓦时独立储能电站全省率先建成投用,信阳高新区、潢川县项目紧随其后。这些巨型“电池方阵”,以快速充放电的灵活性,成为电网安全的高效“稳压器”。
正是这些形态各异、功能互补的多元储能项目,构建起技术多元、规模宏大的“能量调节器”,推动电力服务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用绿电”的升级。
新能源稳定性解决了,怎样才能让企业和群众更好地使用?信阳在全省率先示范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现了“电从远方来”到“电向身边取”的转变。
信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献富介绍,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监测平台相当于一个智慧的“能源管家”,把新能源的生产(风光水火发电站)、输送(电网)、使用(工厂、园区等用电负荷)、存储(各类储能设施)4个环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紧密联动、优化匹配,实现发电、储电、输电、用电高效协同。
源网荷储一体化,在信阳试点企业有着生动的呈现。
走进河南鼎润科技公司,屋顶光伏源源不断为自动化生产线输送绿电,余电存入液冷储能设备。“这套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一年为企业节省电费约63万元。”公司副总经理孔垂军说。
而河南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厂房屋顶,被5.92兆瓦光伏装机覆盖,年发电近600万千瓦时,减少企业电网用电45%以上。
乘着河南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体系的东风,信阳2024年初确定的11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当年6月全部建成投运,为全省打造出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2024年12月,《河南省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出台,信阳乘势而上,共实施项目68个,已建成投用61个。
成效令人振奋。信阳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监测平台的数据显示:试点企业平均用电成本降低18%,峰谷调节效率提升40%。
勇当“碳”路先锋
放眼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跑出加速度,而“技术就是资源”的趋势愈加明显。
信阳“空气充电宝”就是最好的例证。该项目的储能技术和储气库密封技术,都是中国科学院重大原创技术创新。建成投用后,储1千瓦时电能放出0.72千瓦时电,可连续放电4小时,发电效率达72%,“这个效率在传统和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领域都是国际最高水平。”闵一航说。
先进化石能源发电技术,则在支撑信阳另一个重大清洁能源项目加速建设。
位于信阳市平桥区的陕煤信电2×100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机组项目工地上,300多名工人紧张有序施工。这是陕煤电力中部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基地项目,也是河南首批开工建设的100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之一。
“这两台机组堪称‘双碳’先锋,比两台300兆瓦机组年省标煤65万吨!”项目经理黄刚表示,项目设计年发电量90亿千瓦时,投产后将有效保障豫南区域电力供应,全面提升河南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在信阳,蓬勃发展的风电产业,孕育了新能源绿色装备制造产业隆起;而产业的集群发展,则赋能新能源开发利用步入快车道。
河南明阳新能源装备产业园的风机车间正在组装一个个“庞然大物”。厂长尹权指着一台陆上7.5兆瓦风机发电机组介绍:“在满发风速下,一年可发电2800多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9800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
作为中国500强和新能源装备全球领军企业,明阳集团与信阳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推动豫东南高新区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固始县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我们将发挥‘链主’效应,在信阳打造千亿级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让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在老区焕发蓬勃生机。”明阳集团中部大区董事长刘学武信心满满。
行走信阳,不仅看到生态环境的绿,更能感受绿色产业的新。河南储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批量生产;上海能辉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重卡连线成网;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地热能开发利用多元场景应用;鑫磊股份、永泰数能携手而至,共同做大做强空气压缩机中原基地、中原储能产业园……大别山下,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高地快速崛起。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放眼河南,各地都在加快布局新能源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在比亚迪等新能源工厂导入、上汽新工厂建设助推下,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跃迁式增长,首次跻身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名;南阳市政府印发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淅减、飞龙、众德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品从配套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变;焦作市加快建设中部新能源材料城,龙佰集团钛白粉产能规模全球第一,多氟多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全球第一……
在这场转型中,信阳勇当“碳”路先锋。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信阳正积极探索降碳与发展协同的信阳经验。豫东南高新区前瞻布局零碳智慧产业园区,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大湾区低碳创新示范园等项目加速落地。“零碳”已成为信阳吸引高端要素的“金字招牌”。华为、360、百度、爱奇艺等数字巨头纷纷落子,布局算力中心、培育大模型产业,加快构建“绿电+绿算”生态圈。
信阳驭“风”追“光”的实践,为河南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劲推力。绿能澎湃,新质生长,中原大地正以信阳等地的先行实践为引擎,坚定迈向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截至2025年6月
信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为512.09万千瓦
占比66.59%
高出全省13.38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
信阳新能源发电量37.2亿千瓦时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51.4%
较去年同期增长54.5%
记者手记
绿能澎湃 红色老区
□本报记者 刘宏冰
越野车轰鸣着攀上黄柏山棋盘石,我看到24座“驭风巨人”傲立山脊,百米长的叶片划破长空,发出沉稳有力的呼啸。这风,已不再是山间过客,而是点亮老区新生的能量之源。
“自从这些‘大家伙’立起来,大山里就没停过电啦!”生于斯、长于斯,在大山里守了30多年的黄柏山林场场长丁大军感叹道。
他的记忆,就是一部信阳山村用电的微缩史:上世纪80年代白布岩水库的小水电,只能在丰水期带来短暂的光明,枯水期的夜晚依旧要靠油灯摇曳;1995年“村村通”,2007年“户户通”,电网延伸了,但“缺煤少电”的痼疾让停电仍是家常便饭。
缺电,曾是制约这片红色热土发展的沉重枷锁。然而,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一场由科技引领的静默革命,正将大别山馈赠的风、光、水,转化为驱动未来的澎湃绿能。
2012年12月,信阳首个风电项目——黄柏山风电场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3600万千瓦时。时至今日,信阳全市风电装机已达175.92万千瓦。放眼望去,水力、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项目如雨后春笋;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化学储能和电氢氨醇储能等储能技术多元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等,不同的技术路线,共同编织成一张能量充沛、保障稳定、平抑波动的智慧之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催开多彩产业之花。
“因电量短缺停电?无论城乡,再没这事了!”丁场长爽朗的笑声在山风中格外清晰。这朴实的宣告,是这场能源革命最接地气的注脚。
红日喷薄,为山川镀上金辉。山下,东方河水库大坝建设正酣,夯机声震耳欲聋。顺着丁大军手指的方向远眺,城郊太子岗水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光伏矩阵反射着耀眼的金光,与不远处商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内的繁忙景象交相辉映。全省唯一的县级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已在此集聚19家企业,充沛而稳定的绿电,正助推在此形成百亿级水工装备产业集群。
澎湃的绿能正悄然重塑着这片土地的基因。老区的这场驭风逐光之旅,正释放出驱动未来的磅礴动能。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