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大学该怎么读》对新闻后备军的五点启示

2025-08-20中国记者

  2025年4月,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南振中所著的《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增订本)(以下简称《大学该怎么读》)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从心里发出,到心灵深处”饱含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的育人“宝典”,集中体现了南振中奉献、贡献、造诣的统一,不仅展现了其学习智慧,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该书为广大新闻学子(新闻后备军)提供了一把开启人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为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优秀的教材。作为南振中在郑州大学工作期间的联络人,作为该书首版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以及增订本的特约编辑,我认为,《大学该怎么读》带给广大新闻后备军主要有五点启示。

  一、“勿忘人民”是新闻后备军的首要职业品质

  “勿忘人民”是南振中最重视的新闻人才培养的职业品质。《“勿忘人民”的警示价值》一文谈到,“勿忘人民”是穆青同志一生坚守的职业理念,“勿忘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其警示价值至少体现在个三方面:勿忘人民的主体地位,殚精竭虑为“民族脊梁”立传;勿忘人民的哺育之恩,身居高位与基层百姓鱼水相依;勿忘人民的根本利益,谨防“惹怒上帝”的不正之风。在培养新闻学子方面,南振中始终以“勿忘人民”作为根本遵循,并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他在广泛征求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把“勿忘人民”作为学院的院训,“勿忘人民”成为学院师生的职业信仰、新闻后备军的“军魂”;“勿忘人民”的情怀也已深深根植于郑州大学全体师生的内心。南振中在《“勿忘人民”是新闻后备军的军魂》回信中谈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把“勿忘人民”作为院训,需要培养一大批有着同样气质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新闻人才,不论送走多少届毕业生,也不论有多少新人进入大学校园,“勿忘人民”的气质、素养和情怀都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勿忘人民”已成为郑州大学新闻人才培养的品牌和特色。在南振中倡议下,郑州大学创办了践行穆青“勿忘人民”精神的新闻人才创新实验班“穆青新闻班”,已招收11届学生,培养了近300名优秀新闻人才。在作为郑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品牌项目“勿忘人民——重走穆青路”活动中,让师生走进兰考、走进延安、走进新华社,找寻穆青先生“勿忘人民”之路。其中,穆青班学子2018年12月“重走穆青路——走进兰考”活动图片入选中宣部等部门主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勿忘人民——穆青事迹纪念展”是郑州大学新闻学子新闻精神培育的家园,参观纪念展也是郑州大学全体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穆青事迹纪念展”已成为郑州大学师生乃至全国新闻工作者学习传承穆青事迹及穆青“勿忘人民”精神的重要基地。

  二、“讲好故事”是新闻后备军的核心专业能力

  提升新闻发现力并讲好故事是南振中创作作品的重要方式。南振中谆谆教诲学生,要通过提升新闻发现力,讲好故事,创作出优秀新闻作品。他在《“准记者”的新闻发现力》一文中,通过讲述“郑州大学五名保安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故事谈“新闻发现力”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菜价追踪”故事谈“观察意识与发现力”,通过“乡村八记”故事谈“生活空间与观察力”,通过“光盘行动”故事谈“大局观念与发现力”,通过“长假与‘休闲学’”故事谈“理论素养与发现力”……南振中长期从事新闻工作,通过讲好故事创作出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讲好故事、说好道理是南振中常用的叙事和说理方式。在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中,为了佐证观点、说明道理,除了给博士生的个别短札外,在每一封回信中,南振中都通过讲故事来论证观点,极具说服力。比如,第一辑9封信21个故事,第二辑11封信18个故事,第三辑14封信25个故事,第四辑17封信29个故事,第五辑、第六辑主要是给博士生的短札,分别是11封信13个故事和13封信14个故事。大多数故事情节生动,数据翔实,非常受大学生欢迎。比如在《大学有没有“起跑线”》回信中,非常生动地讲述了“观察袋鼠起跑”的故事:1881年,澳大利亚短跑运动员舍里尔采用站立式起跑,成绩一直停滞不前。他非常苦恼,在外散心时突然发现,袋鼠跑跳前总是先向下屈身,然后一跃而起。他开始模仿袋鼠作蹲式起跑训练,一个月之内百米跑的成绩提高了0.15秒。通过这个故事,讲明大学生从入学时就应该起跑以及如何起跑的道理。再比如,在《警惕校园中的“快活三里”现象 》一文中,讲述了泰山“快活三里”的故事,建议大学新生要高度警惕大学里个别人“白天睡觉,晚上上网,周末逛街,假日聚餐”等现象,鼓励新闻学子要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永葆纯真、永葆自信、永葆勤奋。南振中所讲的故事通俗易懂,说理透彻,让大学生“愿意听、记得住、理解透、便于行”。

  三、“调查研究”是新闻后备军的关键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是南振中从事新闻工作、撰写论文、发表讲话、做出决策时的关键工作方法,也是培养新闻学子最常用的方法。

  “调查研究”是南振中从事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他担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后,一年多时间里召开各类座谈会、恳谈会17次,广泛深入细致地通过调查获得师生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开展工作。比如,他为了解大学生读书的有关情况,召开毕业班学生座谈会,发放包含18个问题的《关于大学生读书的调研提纲》,每位学生选择3至5个问题作答。南振中通过两天时间阅读学生的“答卷”,非常全面地了解新闻学子对阅读的想法和做法,为有效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在任院长期间,每年都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组织召开师生读书分享会,极大提升了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他为准确了解新闻学子学习生活全貌,同样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广大同学提出问题。学生是“出题人”,他是“答题人”,给出非常受学生喜爱的“参考答案”。

  通过深入调研用数据说话是南振中论证观点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既要记新知识,又要记新感悟》回信中,南振中通过查阅权威文献和记录,列举出顾炎武与《日知录》、李贽与《史纲评要》、列宁与《哲学笔记》等名家与阅读札记、批注的大量数据,说明感悟性笔记的重要性。再比如,在《读书时间碎片化不等于知识碎片化》回信中,南振中为了说明“‘碎片化时间’不是无法利用的‘时间残渣’”,给大学生算了一笔非常有说服力的“时间账”:每周时间总和减去上课、睡眠、吃饭、午休和整理内务时间,可剩余59个小时,全年52周,剩余的“缝隙时间”为3068小时,即使仅将这些时间利用50%,也可以有效利用“缝隙时间”1534小时。假如每小时阅读30页图书,全年可阅读46020页,相当于153本300页的图书。同时,南振中以自己阅读《列宁选集》的经历谈到,选集1至4卷共3561页,他每天利用零碎时间,6个月就将选集通读了一遍。这些非常具体的调查研究内容和数据,对广大学生产生很大震撼和启发:一个人假如做好时间规划,立即付诸行动并长期坚持,可以做成很多原来不敢想的事情;以后应科学规划学业,成为时间的主人。

  四、“勤不言苦”是新闻后备军的重要人生态度

  新闻人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很多人一般没有节假日,陪家人的机会也很少。南振中在《珍惜回母校深造的机会》回信中谈到,他在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岗位上工作14年多时间,加上新华社总编辑岗位上的7年多时间,工作量大,责任也大。但南振中的人生态度是“不埋怨、不抱怨”,真正做到“勤不言苦”。

  南振中的“勤不言苦”体现在“苦中有乐”。南振中在《被动选择并不妨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回信中告诫新闻学子,新闻工作不仅有苦,而且有乐,可以说是“苦中有乐、乐在苦中”。新闻记者的“乐”在于可以推动实际工作和社会前进,可以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可以每日每时学到新鲜有趣的知识,可以从多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了这些“乐”,再苦再累也会感觉到幸福。

  南振中的“勤不言苦”体现在“严格自律”。在《如何摆脱拖延症》回信中,南振中谈到,在写作和出版《学习点亮人生》时,因为与团结出版社的口头约定,加上几十年的不曾食言,他在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每天3点多起床,用了45个凌晨和白天的缝隙时间,提前4天将16万字的书稿送交出版社。这是南振中“严格自律”“一诺千金”的结果和硕果。

  南振中的“勤不言苦”体现在“薪火相传”。在2015年9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通过抽签方式产生的100名新生代表每人都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南振中亲笔签名的著作《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南振中亲笔题写下新生寄语:“心中别有欢喜事,向上应无快活人”。南振中说:“这是51年前我毕业时母校老师送给我的这句话,它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几十年间不敢稍有懈怠。我愿意借赠书之际,把这句话转送给母校的年轻学子”。南振中的赠书和赠言,讲述了郑州大学“薪火相传”的励志故事。南振中始终如一保持先忧后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作风,是半个多世纪前他的老师给他赠言的忠实践行者,他在新华社记者的“苦差事”岗位上耕耘了40多年,但始终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生活,这种作风影响了身边许多人。我2019年8月任郑州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之后又兼任学校期刊中心主任,工作量很大,加班加点是常态。南振中为了鼓励我,专门给我题写“勤不言苦”赠言。即使后来岗位变动,我也一直把它挂在办公室,让它时时激励我、鞭策我,在辛勤工作中享受收获的快乐。

  五、“天天学习”是新闻后备军的主要提升路径

  “天天学习”是南振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南振中认为,这种学习态度源于母校给他的精神财富。他在《三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回信中谈到,“郑州大学浓厚的教学和科研气氛、良好的阅读环境,为我们开启了‘知识之门’。白天,除了上课,我就到开架阅览室读书;夜晚,把从图书馆借来的小开本图书带到宿舍,仔细阅读……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的读书爱好未改、阅读兴趣未减。”南振中在《天天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基石》回信中谈到,尽管他已70多岁,但每天仍坚持凌晨5时起床,打开电脑,上网浏览当天的报纸版面,吸收有启迪的新知识,扩充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和“资料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是南振中对学习的态度,更是一位资深新闻人的晚年追求。

  “天天学习”是南振中创作丰硕作品和成果的重要原因。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能创作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还善于研究新闻现象、新闻规律、新闻创作方法,以优秀的研究成果影响和启发其他新闻人。南振中撰写了大量题材新颖、有思想深度的新闻作品,同时取得了丰硕的新闻研究成果。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南振中共被收录学术文章11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6篇;同时,南振中出版了《我怎样学习当记者》《记者的发现力》《记者的眼睛》《记者的思考》《记者的战略眼光》《学习点亮人生(增订本)》等著作。他的新闻作品和新闻研究成果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影响了众多新闻工作者。因成果突出和杰出贡献,南振中于1991年荣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天天学习”是南振中干一行成一行的重要基础。南振中在新华社工作40多年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工作异常繁忙,但工作之余,他不断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和素养;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习惯于向“学习”寻求方法与解题思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外事委员会任职期间,为了摆脱“本领恐慌症”,他通过“天天学习”,阅读和研究大量的法律和立法知识,并出版著作《亲历中国民主立法》。任职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后,他全身心投入学院发展和新闻人才培养工作,凝练学院院训、教职工互勉信条,探索新闻教育规律,指导师生成长,并出版在新闻高等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大学该怎么读》,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南振中依旧坚持早上5点起床读书,并撰写读书心得,谓之“夜读留痕”,还时常分享给我。南振中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的作风和态度感染了无数新闻人和新闻学子,更令我感动,深深影响了我的学习和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有强烈的“本领恐慌症”,唯有通过学习和读书才能纾解。

  2016年11月11日,穆青班学子重走穆青路——走进新华社,与南振中(前排右四)合影留念

  《大学该怎么读》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学习、思考和成才的经典之作,南振中“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大家风范和“关爱学生、倾心育人”的师者仁心体现在书中每一封回信中。读这本书,如同与南振中直接对话、平等交流。勿忘人民、调查研究、讲好故事……这是南振中的优良作风和科学方法,是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榜样力量。这本书将启发和鼓励无数新闻学子扎实锤炼“四力”能力,追求更高新闻理想,讲好更多中国故事。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保营。本文是2023年度中原英才计划“中原文化领军人才”资助项目阶段成果)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